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 IUA)是妇科常见、对生育功能严重危害并且治疗效果较差的宫腔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理及身心健康。继1894年首次发表IUA的文献报道之后,1948年,Asherman详细描述了29例流产或产后刮宫所致IUA病例,并将其定义为"损伤性闭经(traumatical amenorrhea)",又称为Asherman综合征。目前,IUA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随着宫腔手术的增加呈逐年增长趋势。文献报道,多次人工流产、刮宫所致的IUA发生率高达25%~30%[1],已经成为月经量减少、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重度IUA尚无有效恢复生育功能和月经生理的治疗方法;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 TCRA)后再粘连率高达62.5%[2],妊娠成功率仅22.5%~33.3%[3,4]。
由于国内对IUA研究的资料有限,缺乏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证据,本共识参考2010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al Laparoscopists, AAGL)发布的关于IUA的临床指南[5],结合我国的具体临床实践,参照加拿大预防保健服务专责小组(Canadian Task Force on Preventive Health Care)[6]及美国预防保健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7]制定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对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随着临床诊疗方法的提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本共识也将不断修订更新。
本共识中标出的证据等级及推荐等级如下:(1)证据等级:Ⅰ:证据至少来自1个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荟萃分析;Ⅱa:证据至少来自1个设计严谨的非随机对照研究;Ⅱb:证据至少来自1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前瞻性或回顾性)或病例对照研究,并且是1个以上研究中心的数据;Ⅱc:证据至少来自1个设计良好的非试验性描述研究,如相关性分析研究、比较性分析研究或病例报告;Ⅲ:基于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或权威专家的经验。(2)推荐等级:A:有良好和连贯的科学证据支持;B:有限的或不连贯的证据支持;C:主要根据专家共识。
【专家观点或推荐】IUA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IUA发生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后子宫肌壁间的相互黏附;其修复过程包括炎症期、组织形成期、组织重建期3个短暂重叠的时期;由于子宫内膜的修复多为不完全再生,其功能受损,最终形成瘢痕。目前,有关IUA的病因机制主要有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学说及神经反射学说。
任何原因使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造成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再生障碍、新生血管形成受阻、成纤维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等,均可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8]。
认为子宫颈内口是一特殊的神经分布区域,宫腔手术或搔刮所引起的反射性神经痉挛并且呈持续痉挛状态,可能引起宫腔积血、闭经、月经过少等临床症状;同时,还可能使子宫内膜失去对卵巢激素的反应[9]。
(1) ER表达异常;(2)子宫内膜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3)宫腔微环境改变与纤维化微环境增强;(4)信号通路调节异常;(5)其他,如粘连性纤维母细胞诱发的炎症反应。
IUA病因机制研究的目的是基于精准医学理念以达到对IUA人群的预警及个体化治疗,避免盲目治疗、过度治疗及无效治疗。
【专家观点或推荐】(1)宫腔镜检查能全面评估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分布及损伤程度,是诊断IUA的准确方法,有条件应作为首选方法(推荐等级A)。(2)子宫输卵管造影和宫腔声学造影检查,可在无宫腔镜检查条件时选择(推荐等级B)。(3)超声及MRI检查的益处尚不明显(推荐等级B)。
能在直视下观察宫腔形态特征,了解粘连的性质、部位、程度和范围并进行粘连评分,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可同时了解宫腔形态及输卵管通畅情况,与宫腔镜诊断相比,其阳性预测值仅约50%[10]。由于子宫腔内的气泡、黏液及子宫内膜碎片等均可造成影像学报告上充盈缺损的假阳性征象,因此,对于子宫腔内病变如IUA、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及子宫畸形等诊断的假阳性率高达74.4%[11]。
简单、无创伤、可多次重复实施。与宫腔镜检查相比,其对无积血形成的周边型粘连(not complete IUA)诊断的敏感度仅为52%[12]。与之相比,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则可以显示子宫腔整体形态及子宫内膜连续性,能够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下血流。有研究认为,三维超声诊断IUA的敏感度可达100%[13]。
较单纯超声对宫腔形态学异常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提高,但与宫腔镜检查相比,其诊断IUA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3.4%,阳性预测值为42.9%[10]。该法在宫腔完全闭锁或子宫颈粘连时应用受限。
可分层评估子宫颈粘连时的宫腔上部情况,粘连部位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应用于IUA诊断的报道甚少,尚不能评价其应用价值(证据等级Ⅱb或Ⅱc)。
【专家观点或推荐】(1)重度IUA严重影响患者的月经生理与生殖预后,对其进行分级评分有必要性(推荐等级B)。(2)由于现有的文献报道采用多种分级评分标准,使得不同研究之间诊断标准不尽统一,缺乏可比性。目前尚无任何1种分级评分标准得到国际范围内的采纳,反映出每种评分标准均存在自身缺陷(推荐等级B)。(3)参照美国生育学会(AFS)与欧洲妇科内镜学会(ESGE)提出的评分量表,结合IUA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同时,纳入与治疗结局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提出中国IUA分级评分标准(推荐等级C),见表1。
中国宫腔粘连诊断分级评分标准
中国宫腔粘连诊断分级评分标准
评估项目 | 项目标准描述 | 评分(分) |
---|---|---|
粘连范围 | < 1/3 | 1 |
1/3 ~ 2/3 | 2 | |
>2/3 | 4 | |
粘连性质 | 膜性 | 1 |
纤维性 | 2 | |
肌性 | 4 | |
输卵管开口状态 | 单侧开口不可见 | 1 |
双侧开口不可见 | 2 | |
桶状宫腔,双侧宫角消失 | 4 | |
子宫内膜厚度(增殖晚期) | ≥7 mm | 1 |
4~6 mm | 2 | |
≤3 mm | 4 | |
月经状态 | 经量≤1/2平时量 | 1 |
点滴状 | 2 | |
闭经 | 4 | |
既往妊娠史 | 自然流产1次 | 1 |
复发性流产 | 2 | |
不孕 | 4 | |
既往刮宫史 | 人工流产 | 1 |
早孕期清宫 | 2 | |
中晚孕期清宫 | 4 |
注:轻度:总分0~8分;中度:总分9~18分;重度:总分19~28分
【专家观点或推荐】(1)无临床症状且无生育要求的IUA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推荐等级C)。(2)虽有月经过少,但无生育要求,且无痛经或宫腔积血表现的患者,也不需要手术治疗(推荐等级C)。(3)对于不孕、反复流产、月经过少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推荐等级C)。
IUA治疗目的:恢复宫腔解剖学形态及宫腔容积,治疗相关症状(不孕、疼痛等),预防再粘连形成,促进子宫内膜再生修复,恢复生育能力[5](证据等级Ⅲ)。
【专家观点或推荐】TCRA是治疗IUA的标准术式,不主张盲视下实施分离操作(推荐等级C)。
传统方法使用扩张棒、探针、活检钳等器械进行IUA的分离,由于盲视操作,易发生子宫穿孔、子宫肌壁损伤及宫腔"假道形成"等。
宫腔镜直视下施术能够明确粘连部位、范围、性质以及子宫角与输卵管开口状态,避免手术操作的盲目性,减小损伤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2](证据等级Ⅲ)。
TCRA的原则是分离、切除瘢痕组织,恢复宫腔解剖学形态,有效保护残留子宫内膜。
有效保护残留子宫内膜是IUA分离手术中须臾不可忽视的环节,残留子宫内膜的面积(取决于粘连的范围、程度,即粘连分级评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专家观点或推荐】TCRA各种能量器械的选择以减少子宫内膜损伤为前提(推荐等级C)。
是在宫腔镜直视下通过非能量器械如微型剪刀、扩张棒进行的粘连分离操作。优点是可以避免能量器械对瘢痕周围正常子宫内膜的电热效应及损伤、减少创面渗出、降低术后再粘连形成。但是,由于宫腔的特殊解剖学形态和粘连的类型均可能制约上述器械的使用,特别是对于肌性周边型粘连的分离,不仅操作困难,并且不易创面止血。此法不适用于中、重度IUA手术[14](证据等级Ⅲ)。
宫腔镜手术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形式是高频电,分为单极和双极电路循环,能源的作用及其组织效应分别通过宫腔镜中环形电极、针状电极和球形电极等释放及发挥。通过能量介入的作用电极(针状、环形)进行粘连瘢痕组织的分离、切除,简单易行,止血效果确切,是中、重度IUA治疗,特别是周边型肌性粘连的分离不可或缺的治疗选择。当然,能量介入在分离、切除粘连瘢痕组织的同时,其组织热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正常或残留子宫内膜造成损伤及破坏,甚至还有可能大片破坏残留内膜,进一步减少宫腔内膜的余量;不仅如此,重度IUA时大面积手术创面还有可能增加炎性因子及粘连相关因子的渗出,增加术后再粘连及瘢痕形成风险[15,16](证据等级Ⅱb或Ⅱc)。
目前尚无研究提示TCRA中究竟单极电路循环还是双极电路循环手术疗效更好。理论上讲,双极电路循环可能对组织产生的电热效应更小[17](证据等级Ⅱc)。
【专家观点或推荐】与其他宫腔手术一样,没有证据表明超声监护或联合腹腔镜手术能够防止子宫穿孔的发生。但是,联合超声和(或)腹腔镜手术时能显著降低子宫穿孔的发生率(推荐等级B)。
重度IUA时宫腔解剖学形态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子宫内膜缺失使其失去"内膜与结构"的引导,实施粘连瘢痕组织分离、切割时,极易损伤肌层组织,造成子宫穿孔甚至盆腹腔脏器损伤等。因此,术中应酌情选择B超或腹腔镜联合监护手术[18](证据等级Ⅲ)。
选择经腹部超声监护简单易行、无创伤,借助宫腔镜灌流介质与膀胱内液体形成的双向透声,可以观察子宫肌层厚度及宫腔的轮廓特征,能够及时发现子宫穿孔。但是,一旦子宫穿孔,超声声像图上难以提示穿孔部位的出血情况及周围器官损伤与否,不能及时处理穿孔。并且,即使是超声监护仍有5%的概率发生子宫穿孔[19]。
联合腹腔镜监护可在直视下观察子宫的轮廓特征及浆膜层的变化,及时发现子宫表面局部苍白、水肿、浆膜下水泡等子宫穿孔的先兆表现;一旦发生穿孔也可以及时进行穿孔部位的修补,及时发现并处理子宫以外脏器的损伤[20,21](证据等级Ⅱc)。
【专家观点或推荐】IUA分离手术时难免损伤子宫肌层血管使之破裂、开放,由于膨宫压力的作用,可能加速灌流介质通过开放的血管进入体循环,短时间内大量灌流介质的吸收可能出现体液超负荷、左心功能衰竭、肺水肿等。当灌流介质为非电解质介质液体时,大量吸收进入体循环可能导致电解质平衡紊乱、稀释性低钠血症、脑水肿甚至抽搐、死亡[18](证据等级Ⅲ)。
术中应重视生命体征和电解质等生化指标的监测,高度关注灌流液入量、出量及差值,一旦出现体液超负荷或电解质平衡紊乱症状,应按照急救流程与处理原则[18]展开救治。
【专家观点或推荐】凡是影响宫腔手术安全性的因素均应给予重视,并在施术前制定防治预案(推荐等级C)。
【专家观点或推荐】(1)强调初次TCRA应遵循的原则:重建并恢复子宫腔解剖学形态,去除粘连瘢痕组织,保护残留子宫内膜。中、重度IUA的TCRA手术建议在三级及以上医院实施,并由至少1名经验丰富的医师施术,重复手术可能加重子宫内膜损伤(推荐等级C)。(2)重视手术前评估,特别是宫腔镜检查与"IUA诊断分级评分标准"的应用,明确粘连范围、性质及残留内膜分布,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综合管理措施(推荐等级C)。
【专家观点或推荐】目前IUA分离手术后宫腔再粘连的预防措施较多,但多为单中心、小样本量报道,缺乏大样本量、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对于中、重度IUA分离手术后建议酌情选择联合预防措施(推荐等级C)。
【专家观点或推荐】(1)目前对于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 IUD)在预防宫腔再粘连形成中的价值,观点尚不一致。(2)释放孕激素的IUD可能对子宫内膜产生抑制作用,不推荐其作为IUA分离手术后宫腔的"隔离装置"(推荐等级C)。
支持使用IUD的观点认为:IUD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宫腔创面贴附,减少再粘连形成。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使用IUD可使IUA分离手术后的整体自然妊娠率和活产率达到47.2%和28.0%[22](证据等级Ⅰ);中、重度IUA术后放置IUD可将再粘连形成率降到35%[23](证据等级Ⅰ)。来自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提示,尽管IUA分离手术后IUD可减少宫腔再粘连形成,但月经改善率为28.5%~100.0%,不同研究之间差异很大,一方面是由于粘连分型不同、使用的IUD形状不同,另一方面,同时联合其他预防措施也是造成结局不同的原因[24](证据等级Ⅰ)。
不主张使用IUD的研究认为:放置的IUD是宫腔异物,不仅可能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25],还有发生异常出血、宫腔感染、嵌顿及子宫穿孔等的风险[25,26](证据等级Ⅱc)。1项对TCRA术后随访4年的研究发现,放置IUD的患者总体月经改善率为62.7%,但总体妊娠率仅22.5%,并且术后重复治疗率也明显升高[27](证据等级Ⅱa)。
【专家观点或推荐】(1)宫腔支撑球囊通过屏障效应阻隔创面之间的相互贴附,能够降低IUA分离手术后再粘连的形成(推荐等级B)。(2)推荐放置宫腔支撑球囊预防再粘连形成,通常球囊内注液或注气量≤5 ml,留置时间5~ 7 d(推荐等级C)。
支撑球囊置入宫腔后不仅能够阻隔创面和子宫肌壁之间相互贴附,同时,可以引流宫腔内出血、炎性渗出液,减少感染机会,进而降低再粘连形成率。研究发现,TCRA术后使用宫腔支撑球囊可使月经改善率达到81.4%~95.0%[27,28];并且与放置IUD相比,宫腔支撑球囊可明显降低治疗后的IUA评分,减少再粘连形成[28]。
尽管临床对支撑球囊的疗效多有肯定,但是,目前临床所用球囊的形态与宫腔并不适宜,很难达到完全阻隔创面的效果,仍需研发适合宫腔形态的球囊;另外,若对球囊内注液或注气量掌握不当,还有可能造成宫腔内压力过高,过度压迫子宫内膜,造成内膜缺血坏死,影响内膜再生修复;并且,由于球囊放置的原因还将增加住院时间等。
【专家观点或推荐】(1)雌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与再生,有助于创面修复。IUA分离手术后使用雌激素,加或不加孕激素均有助于减少再粘连形成,降低复发概率(推荐等级A)。(2)临床上雌激素的使用剂量尚不统一。常用的雌激素剂量为戊酸雌二醇2~ 4 mg/d或等效激素,可同时联合其他辅助治疗措施(推荐等级C)。
方案选择:(1)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雌激素连续用药、后半周期加用孕激素,目前多数研究倾向于此种治疗方案[3,22,32]。(2)单用雌激素疗法,小剂量雌激素连续用药,不加用孕激素[4,33]。
剂量与时限:激素治疗时限通常为2~ 3个周期。荟萃分析表明,目前临床常用的雌激素剂量是戊酸雌二醇4 mg/d或等效激素,连续使用21 d,后7~ 10 d加用孕激素周期用药[34];AAGL指南推荐,IUA手术后使用结合雌激素2.5 mg/d(相当于戊酸雌二醇8 mg/d) 2~ 3个周期用于预防再粘连形成[5](推荐等级B)。可见,在雌激素剂量选择上并未达成一致。重度IUA子宫内膜大面积损伤,大剂量雌激素治疗的益处和风险还不得而知。动物试验表明,高雌激素环境可以加速子宫内膜纤维化过程,促进再粘连形成;生理剂量雌激素更有利于子宫内膜损伤后的修复[35]。由于雌激素发挥作用必须在有足够残留子宫内膜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子宫内膜破坏严重、宫腔内几乎无正常内膜残存的患者,使用高剂量雌激素和过高的雌激素环境都是无益的。
给药途径:激素治疗可以口服、经阴道给药或经皮给药。
治疗效果:目前对于雌激素的治疗效果整体是乐观的,但是,相关研究对其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的结果差异大。荟萃分析发现,IUA分离手术后不使用雌激素的重度IUA患者月经改善率仅4.3%,单独使用雌激素可使月经改善率达到22.5%~100.0%,同时使用雌激素和其他辅助措施时月经改善率则为63.8%~100.0%[34](证据等级Ⅰ)。
【专家观点或推荐】新鲜羊膜或冻干羊膜对于IUA分离手术后促进创面修复和子宫内膜再生的证据,尚不足以说明其使用价值(推荐等级B)。
羊膜由滋养细胞分化而来,光滑半透明,有韧性和弹性,已作为生物材料在临床广泛应用。一方面,羊膜基底膜能够调控细胞的分化、形态、运动及功能,同时还具有:(1)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促进细胞的生长并改善微环境;(2)抑制炎症反应,抗基质纤维化,减少瘢痕形成;(3)含有干细胞样细胞并且免疫源性低等生物学特性[36]。尽管目前已有研究提示,新鲜羊膜与冻干羊膜在重度IUA治疗中能够减少再粘连形成、改善月经量[37](证据等级Ⅰ),但由于这些研究报道非常有限,且多为单中心、小样本量尝试性研究,加之新鲜羊膜取材、储运和存在的交叉感染等风险,也造成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受限。
【专家观点或推荐】干细胞能否成为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的"捷径",目前的研究证据仍不足以说明(推荐等级C)。
子宫内膜的修复能力与干细胞相关。目前对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来源尚不清楚。动物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可促进损伤子宫内膜间质和上皮的再生[38,39,40];并且有个案报道了重度IUA原发不孕患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至宫腔使子宫内膜由3.2 mm增至6.9 mm,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实现妊娠[41](证据等级Ⅱc)。但是,迄今为止,不论何种来源的干细胞所转化的子宫内膜细胞,均无法达到对雌、孕激素的反应性和实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生理变化。
【专家观点或推荐】药物和局部物理治疗能否改善IUA分离手术后子宫内膜的再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证实(推荐等级C)。
药物:有研究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和枸橼酸西地那非等,认为其可改善子宫内膜血流、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等,有助于提高妊娠率[42,43],但是仅为个案及小样本量报道,尚不能说明其理论依据及临床效果(证据等级Ⅱb或Ⅱc)。
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又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biofeedback therapy)。该法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加速血液流动,增加盆底、阴道、子宫内膜和子宫肌肉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起到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和增加内膜厚度的作用。目前的临床报道仅应用于非创伤性的薄型子宫内膜[44],对于创伤、粘连瘢痕所致的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作用尚不得而知。
【专家观点或推荐】目前尚无证据支持或反驳IUA分离手术抗生素治疗的益处与弊端(推荐等级C)。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不推荐诊断性或治疗性宫腔镜手术辅助使用抗生素治疗[45]。但是,宫腔手术是有感染风险的操作,宫腔创面的炎性渗出和感染被认为是形成粘连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术前应排查是否合并生殖道感染并及时治疗,合并生殖道感染时是不适合进行TCRA的。
【专家观点或推荐】IUA分离手术后应进行宫腔镜二次探查术,明确宫腔形态、子宫内膜状态并排除影响妊娠的因素(推荐等级C)。
IUA分离手术后宫腔再粘连的现实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大量文献报道,TCRA术后再粘连率在轻、中度IUA为30%,重度则高达62.5%[2,46]。目前,有关术后随访的时间没有统一标准,间隔差异较大。文献报道较多的是,每月1次随访直至3个月,其后每6个月1次至1年,有条件可增加随访次数,应观察临床妊娠情况、妊娠结局和并发症。
IUA分离手术后对子宫内膜修复及宫腔形态进行二次评估,是指导受孕及辅助治疗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TCRA术后进行宫腔镜二次探查术已达成共识,AAGL推荐,术后2~ 3个月进行宫腔形态的再次评估[5],也有术后1周或1个月进行宫腔镜二次探查的报道[21,47,48]。评估内容还应包括月经周期及经期,月经量的评估参考月经失血图(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AC)进行随访评估[49]。
【专家观点或推荐】(1)轻度IUA,未合并子宫腔以外的原因和男方因素时,可尝试自然受孕或人工授精;伴有子宫腔以外因素时应及早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推荐等级C)。(2)中、重度IUA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增殖晚期)达到7 mm以上时,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推荐等级C)。
子宫内膜厚度是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主要因素。IVF过程中,子宫内膜厚度>9 mm时临床妊娠率明显增加。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厚度在增殖晚期达到7 mm是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基本条件[50](证据等级Ⅰ)。但是,临床实际中,子宫内膜厚度≥6 mm时,IVF的妊娠率可达67.7%;而内膜厚度<6 mm时,妊娠率仅为28.6%[51,52](证据等级Ⅱc)。由于中、重度IUA患者TCRA术后子宫内膜厚度很难达到7 mm,即使宫腔形态恢复正常,已经损伤或破坏的子宫内膜也难以完全修复,鉴于目前研究报道中最薄的妊娠子宫内膜厚度是3.7 mm[53],因此,依据子宫内膜厚度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时不能一概而论,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中、重度IUA患者IUA分离手术后,虽然子宫内膜状态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仍易出现由于反复种植失败或胎盘血液供应异常引起的妊娠期相关并发症。因此,加强孕期监护,动态观察胚胎的生长、发育,及时处理相应的产科并发症尤为重要。
参与讨论"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专家组成员:段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夏恩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王素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何援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袁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孟跃进(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田秦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嘉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冬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燕(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薛翔(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罗喜平(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白文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杨晓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王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璐(大连市妇产医院)、张松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林元(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郁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组秘书:甘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执笔专家:段华、夏恩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