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超声是在重症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超声技术,针对重症患者,以问题导向的、多目标整合的动态评估过程,是确定重症治疗,尤其是血流动力学治疗方向及调整精细治疗的重要手段[1,2,3]。重症超声不同于传统的诊断超声,实施者和影像结果解读者均为重症医学专业人员,以评估脏器及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病因学为核心,以重症医学诊疗思路整合上述临床信息,床旁实现即时诊断和滴定治疗、评估疗效以改善患者结局[4,5,6,7,8,9,10,11,12]。但应充分认识到重症超声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传统超声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重症医学赋予了超声技术临床应用新的内涵,重症超声是传统的技术,新的应用方法。重症超声具有以问题导向为基础、实时实地、多系统整合、多目标流程化实施等特点。2016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针对重症超声的理念、实施与应用提出了共识性建议。值得强调的是,重症超声的客观准确评估与实施需要超声图像获取的标准化,需要建立重症超声的技术规范及流程化方案;同时,重症医学专业医生接受重症超声规范化培训更需要相应的规范。建立技术规范是重症超声质量控制与持续提高的根基,为未来拓展建立详尽的重症临床应用规范创造重要条件。
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作组以丰富的重症临床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为基础[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结合重症超声的本质,汲取传统超声精华,提出一系列既符合重症医学特点,以病理生理为导向,又益于推进重症临床发展和提高的应用方法和流程,建立利于培训、利于临床正确实施、利于临床评估与正确指导治疗、利于质量控制与持续提高的重症超声的临床应用技术规范。
(1)执笔式:将超声探头轻微控制于拇指与食指、中指间(图1),指腹接触超声探头,掌心中空,如执毛笔;主要通过指关节运动完成主要基本动作。以掌根尺侧或小指接触患者胸廓作为支点,以保持图像稳定。执笔式常用于胸骨旁、心尖切面的获取;(2)握持式(图2):常用于剑突下切面的获取。
大多数超声探头均有一个凹槽或标志用于定位,称为超声探头标记点;国内通常将其对应于超声屏幕的左侧。切面获取技巧:适度用力,使超声探头完全接触皮肤。建议在操作超声探头时每次行一个动作,且每次进行相应动作时幅度宜小。
(1)滑:整个超声探头平面紧贴受检区域皮肤,沿着一定方向滑行。如:获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剑突下四腔心切面,需采用"滑"的手法。
(2)摇:整个超声探头平面紧贴受检区域皮肤,以超声探头与胸壁的接触点为支点,将超声探头左右摇摆,观察整个切面。如:观察胸骨旁长轴切面时需用"摇"的手法。
(3)倾:整个超声探头平面紧贴受检区域皮肤,以超声探头与胸壁的接触点为支点,将超声探头前后倾斜,观察不同切面。如:获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五腔心切面、剑突下四腔心切面时需用"倾"的手法。
(4)转:整个超声探头平面紧贴受检区域皮肤,以超声探头与胸壁的接触点为支点,超声探头以自身中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如:获取胸骨旁短轴切面、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时需用"转"的手法。
见表1,患者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左臂尽量抬起,增大肋间隙的宽度,尽量在平静呼吸时获取图像。
重症心脏超声检查的主要切面及相关内容
重症心脏超声检查的主要切面及相关内容
基本切面 | 位置 | 操作与技巧 | 图像优化 | 示例图 | 切面标准 | 主要评估内容 |
---|---|---|---|---|---|---|
胸骨旁长轴切面 | 胸骨左缘第2~5肋间,超声探头标记点指向右肩 | 探测平面基本与右肩至左季肋部连线相平行,超声探头声束指向患者后背方向。滑动超声探头找到胸骨旁长轴平面,通过转、摇、倾三个动作小幅度调整超声探头以获取最佳标准图像 | 深度:可显示降主动脉的最浅深度 | 图3 | (1)能同时清楚显示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二尖瓣、左心房和降主动脉短轴;(2)室间隔与后壁起始部平行;未见心尖部横向运动 | (1)心脏房室大小与大体形态比例改变;(2)左心室流出道异常变化(如有无梗阻等);(3)室间隔、左心室后壁运动,室壁厚度的变化;(4)主动脉瓣、二尖瓣瓣膜形态改变与异常血流;(5)有无心包积液 |
胸骨旁短轴切面 | 胸骨左缘第2~5肋间,超声探头标记点指向左肩 | 在获得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平面后,将二尖瓣调整至屏幕中央,超声探头顺时针旋转约90°,使超声探头标记点朝向左肩可获得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将超声探头尾部向心底倾斜,超声探头声束向心尖倾斜,可依次获得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乳头肌平面和心尖平面 | 深度:可显示完整的左心室短轴图像的最浅深度 | 图4 | (1)正常的右心室腔呈C形,壁薄;(2)正常的左心室腔呈圆形,壁厚;(3)乳头肌平面:乳头肌在3点钟和8点钟位置,紧贴室壁无间隙 | (1)左心室收缩功能定性评估及分级;(2)左心室壁节段运动障碍;(3)右心形态改变;(4)室间隔运动评估;(5)评估室间隔缺损的最佳切面 |
心尖四腔心切面 | 心尖处,超声探头声束朝向患者右肩方向指向心底 | 在胸骨旁长轴切面沿左心室向心尖滑动;当室间隔刚刚消失时,将超声探头旋转90°~120°;将超声探头向前倾斜,声束指向右肩,找到标准平面 | 深度:可完整显示四腔心图像的最浅深度 | 图5 | (1)室间隔居中,完全竖直;完整显示双心房、双心室;(2)全心动周期可见二尖瓣、三尖瓣;心尖无轴向收缩运动 | (1)各腔室大小、比例;(2)室壁的运动;(3)测量射血分数;(4)二尖瓣和三尖瓣瓣膜的形态结构及瓣口血流情况 |
心尖五腔心切面 | 心尖处,超声探头声束朝向患者右肩方向指向心底 | 在心尖四腔心切面超声探头声束从心脏向胸骨倾斜,即可显示心尖五腔心切面 | 深度:可完整显示五腔心图像的最浅深度 | 图6 | (1)显示四腔心图像内容;(2)显示主动脉瓣,主动脉瓣根部管壁平行,可显示的主动脉根长度超过1 cm | (1)测量左心室流出道的速度-时间积分;(2)观察主动脉血流及瓣膜情况;(3)观察左心室流出道、室间隔 |
心尖两腔心切面 | 心尖处,超声探头声束朝向患者右肩方向指向心底 | 在四腔心基础上,将超声探头逆时针旋转60°~90°,可出现两腔心切面 | 深度:可显示完整两腔心图像的最浅深度 | 图7 | 显示左心室、左心房 | (1)作为评估二尖瓣的补充切面;(2)作为四腔心的补充切面一起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评估室壁运动 |
心尖三腔心切面 | 心尖处,超声探头声束朝向患者右肩方向指向心底 | 在心尖二腔心切面的基础上继续逆时针旋转约30°,至清楚显示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止 | 深度:可显示完整三腔心图像的最浅深度 | 图8 | 右心室、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二尖瓣、左心房 | 是胸骨旁长轴切面的补充判断切面 |
剑突下四腔心切面 | 剑突下,超声探头声束朝向与房间隔平行,超声探头标记点指向左侧 | (1)滑:超声探头从腹部向剑突下水平滑动;超声探头标记点指向受检者左侧;(2)倾:超声探头从水平方向缓慢向上倾斜,显露心脏 | 深度:可显示剑突下四腔心图像的最浅深度 | 图9 | (1)左右心室在屏幕左边显示,左右心房在屏幕右边显示,四个腔完全显示;(2)同时显示二尖瓣、三尖瓣心尖无收缩运动 | (1)心包积液检查;(2)观察四个腔室及二尖瓣、三尖瓣的结构与运动;(3)评估右心室室壁厚度、房间隔缺损的最佳切面 |
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 | 剑突下超声探头标记点朝向头侧 | (1)摇:在剑突下四腔切面,先将右心房摇至屏幕正中;(2)转:逆时针旋转超声探头90°,完整显示剑突下下腔静脉 | 深度:可显示完整剑突下下腔静脉的最浅深度 | 图10 | (1)清晰显示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2)显示下腔静脉全长,静脉前后壁回声清晰锐利 | 下腔静脉直径;下腔静脉变异度 |
剑突下下腔静脉短轴切面 | 剑突下超声探头标记点朝向患者左侧 | 在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采用"摇"的动作将距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的入口2 cm处的结构在屏幕中央显示,顺时针旋转超声探头90°,横切下腔静脉 | 深度:下腔静脉短轴居于屏幕上2/3位置 | 图11 | 腹主动脉正圆,下腔静脉短轴切面位于右心房入口2 cm处 | 下腔静脉短轴形态;下腔静脉充盈程度 |
经肝下腔静脉长轴切面 | 右侧肝区,腋后线至腋中线区域,超声探头标记点朝向患者头侧 | 超声探头在右侧肝区,置于腋后线处,平行向腋中线滑动,超声探头标记点朝向头侧,纵切下腔静脉,显示屏下方可见腹主动脉平行 | 深度:显示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的最浅深度 | 图12 | 可见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腹主动脉位于下腔静脉远端,腹主动脉管壁平行 | 主观评估下腔静脉充盈程度 |
见表2。
重症心脏超声的主要测量指标
重症心脏超声的主要测量指标
切面 | 指标 | 方法 | 说明 |
---|---|---|---|
剑突下四腔心切面 | 心包积液量 | 二维模式,舒张末期积液最深处,测量心包内缘与心壁外缘间的垂直距离,见图13A | |
右心室游离壁厚度 | 二维模式,于舒张末期,靠近三尖瓣前叶瓣尖水平测量,见图13B | 切面必须为标准切面 | |
剑突下下腔静脉切面 | 下腔静脉直径 | 二维模式,距离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入口的远端约2 cm处,呼气末,垂直于下腔静脉长轴,内膜至内膜的测量,见图14A | 于呼气末测量,不建议在M模式下测量下腔静脉最大直径 |
下腔静脉膨胀指数 | M模式,取样线置于下腔静脉直径测量点,垂直于下腔静脉长轴,呼气末和吸气末测下腔静脉宽度,下腔静脉膨胀指数=[(吸气末下腔静脉内径-呼气末下腔静脉内径)/平均值]×100%。见图14B | 应在完全呼吸机控制通气、潮气量8~10 ml/kg时测量 | |
下腔静脉吸气塌陷指数 | 测量呼气末和吸气末下腔静脉内径,吸气末下腔静脉塌陷率为塌陷指数,即:[(呼气末下腔静脉内径-吸气末下腔静脉内径)/呼气末下腔静脉内径]×100%。见图14C | 应在平稳的自主呼吸、无呼吸窘迫状态下测量 | |
胸骨旁长轴切面 | 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 | M模式,取样线置于与室间隔垂直方向,于二尖瓣瓣尖水平测量左心室内膜至内膜的距离;室间隔厚度测量见图15A;左心室射血分数测量见图15B | 室间隔厚度在舒张末期测量当存在左心室室壁节段运动异常时,该方法测量的射血分数不准确 |
胸骨旁短轴切面 | 左心室缩短分数 | M模式,取样线通过左心室圆心,测量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心室内径的变化,左心室内膜至内膜的测量,左室缩短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见图16 | 当存在左心室室壁节段运动异常时,该方法测量的射血分数不准确 |
心尖四腔心切面 | 右心室面积/左心室面积比值 | 二维模式,手动分别勾画右心室和左心室心内膜缘描记面积,计算比值;应将肌小梁、乳头肌和调节束包含在右心室腔内。见图17也可主观判断右心室与左心室的面积比值 | 在舒张末期描记左心室和右心室面积 |
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 | M模式,调整取样线,使之通过心尖及右心室侧壁的三尖瓣环根部,测舒张末期至收缩末期三尖瓣环纵向峰值位移。见图18 | 瓣膜手术患者慎用 | |
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 | M模式,调整取样线,使之通过心尖及左心室侧壁的三尖瓣环根部,测舒张末期至收缩末期二尖瓣环纵向峰值位移。见图19 | 瓣膜手术患者慎用 | |
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 | PW模式,将取样容积(1~3 mm)置于二尖瓣尖,测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见图20 | 图像轮廓要清晰,减少伪影干扰,相邻3个血流波形大小形态相对一致 | |
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A) | PW模式,将取样容积(1~3 mm)置于二尖瓣尖,测左心室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见图20 | ||
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 | TDI和PW模式,将取样容积(5~10 mm)置于左心室侧壁或室间隔的二尖瓣环处,测量负向的第一个峰值即为e'峰。见图21 | ||
三尖瓣反流峰流速及压差 | 存在三尖瓣反流时,使用CW模式,将取样线容积置于反流束中心,测量负向的峰值即为反流峰速度;读取跨瓣压。见图22 | ||
心尖四腔和心尖两腔心切面 | 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 二维模式,在心尖四腔和心尖两腔心两个不同平面上,评估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容量。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中均使用轨迹球描记,包括乳头肌在内的左心室内膜边缘。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见图23 | 寻找左心室的最长轴,并要求在整个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心内膜边缘清晰可见。窦性心律患者应至少测量3次,心房颤动患者至少测量5次 |
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 | 二维模式,心尖四腔和心尖二腔心平面,二尖瓣开放前1~2帧,测量左心房的横径和纵径。见图24 | 避免选择期前收缩的心动周期进行测量,描记时勿将左心房内附件或肺静脉描记其中 | |
心尖五腔心切面 | 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 | PW模式,取样容积线置于主动脉瓣后向流出道侧5 mm,取得左心室流出道收缩期频谱。见图25 | 超声多普勒波束必须尽可能与血流方向平行,两者间的夹角不超过20°,连续至少测量3次。左心室流出道收缩期频谱图形边缘光滑锐利,连续3个图形大小相对一致时才可测量 |
除上述切面外,特殊情况下可能用到胸骨上窝切面(图26)、主肺动脉长轴切面、右心室流入道切面、主动脉瓣短轴切面等。
通常选择凸阵超声探头,此时需关闭图像后处理功能。
超声探头中心需垂直于骨性胸廓,沿纵向和横向扫查。纵向时超声探头先置于矢状位,并调整角度使其垂直于肋间隙,超声探头标记点指向头侧,由头向脚垂直肋间滑动,可观察到大部分胸膜和肺,但会受肋骨遮挡。横向则是将超声探头沿肋间隙水平放置,超声探头标记点指向胸骨,沿肋间滑动,可观察到整个肋间隙胸膜的情况,但也仅限于该肋间隙胸膜和肺。见图27。
是肺部超声检查的标准切面征象,由胸膜线、上下肋骨构成,形似蝙蝠,此时可观察A线、B线等,见图28A。
(1)肋骨下高回声、光滑的水平线为胸膜;(2)正常情况下,脏、壁层胸膜紧贴,随呼吸相对滑动;(3)粘连或者有气体分隔脏、壁层胸膜时,胸膜滑动减弱或消失。
提示受检区域胸膜下含气良好;(1)A线呈高回声,随距离衰减;(2)平行于胸膜线;(3)A线间等间距。见图28B。
(1)M模式,正常肺表现出像沙滩一样的表现;(2)胸壁相对静止,为平行线,构成沙滩征象的上半部分;(3)胸膜相互滑动,胸膜线以下形成像砂砾一样的表现,构成沙滩征象的下半部分。见图28C。
(1)具有彗星尾的伪像;(2)起自于胸膜;(3)随胸膜滑动而运动;(4)呈激光束样;(5)高回声;(6)不随距离衰减;(7)B线存在时无A线存在。见图28D。
B模式:一个检查区域内出现3条及3条以上B线。
超声肺间质综合征:左右肺同时出现2个及2个以上区域B模式(以八分区法为准)。
(1)胸膜滑动减弱/消失;(2)实变区表浅边界规则;(3)无正弦波征;(4)内可有动/静态支气管气像或支气管液像;(5)实变区深部边缘不规则,远场可见彗星尾样表现者,见于碎片征;深部边缘规则者见于肺叶实变。见图28E。
(1)含气的支气管;(2)如支气管通畅,随呼吸呈一暗一明的表现;(3)如支气管不通畅,则呈与支气管形状一致的高回声像。
(1)少量胸腔积液的静态征象;(2)由壁层胸膜线、上下两根肋骨声影、脏层胸膜线围绕而成。见图28F。
(1)少量胸腔积液的动态征象;(2)M模式下,呼吸过程中脏层与壁层胸膜间距在吸气相下降、呼气相增加的循环变化现象。见图28G。
(1)肺不张或者心跳增强时,心跳通过肺传至胸壁;(2)M模式下表现为随心脏搏动一致的运动。见图28H。
(1)肺滑动征消失时,脏壁层胸膜无相对运动;(2)M模式下表现为平行的水平线,即"平流层征"。见图28I。
(1)超声诊断气胸的金标准;(2)正常肺与气胸的交界点;(3)吸气时可见正常肺表现;(4)呼气时胸膜滑动消失,M超呈平流层征。见图28J。
(1)起自胸膜;(2)竖直于屏幕的伪线,但随距离增加而衰减;(3)无病理意义;见图28K。
(1)起自胸壁;(2)激光束样;(3)不随距离而衰减;(4)不与A线同时出现;(5)E线出现提示皮下气肿。见图28L。
(1)用于膈肌定位;(2)含气的肺组织随着呼吸运动上下移动位置,遮挡了腹部的脏器。
重症胃肠道超声图像获取与解读见表3。
重症胃肠道超声图像获取
重症胃肠道超声图像获取
切面 | 图像 | 操作方法 | 解读(说明) |
---|---|---|---|
胃窦短轴切面 | 图29 | 凸阵超声探头纵向置于剑突下的正中线,探头标记点指向头部 | 屏幕右部可显示肝脏左缘,屏幕下部可见腹主动脉,夹角处环状结构为胃窦。随着胃蠕动可见胃窦面积大小变化 |
左肋间经脾胃底斜切面 | 图30 | 凸阵超声探头斜置于左胸第8~10肋间,探头声束向患者右侧扫查 | 有时可见,脾位于胃底的左前方,肾位于胃底的左后方 |
空肠 | 图31 | 凸阵超声探头置于左上腹,顺时针滑动扫查 | 疾病状态下更容易观察 |
左半结肠 | 图32 | 凸阵超声探头置于左侧腹,沿降结肠走向,由上至下行纵向滑动扫查,必要时可旋转探头90°,增加横向滑动扫查 | |
回肠 | 图33 | 凸阵超声探头置于右下腹,顺时针滑动扫查 | |
右半结肠 | 图34 | 凸阵超声探头置于右侧腹,沿升结肠走向,由下至上行纵向滑动扫查,必要时可旋转探头90°,增加横向滑动扫查 |
获取肾脏图像时常选用2~5 MHz凸阵超声探头。患者取仰卧位,超声探头置于腋中线或肋弓下缘(图35),分别通过肝脏右叶下部及脾脏寻找并显示右侧和左侧肾脏。
(1)肾脏长径(即上下径):将超声探头沿肾脏长轴呈冠状位扫描,获取肾脏最大切面,测量肾脏上下极被膜间的直径;肾脏长径参考值为9~12 cm(图36A)。
(2)肾脏宽径(即左右径):将超声探头沿肾脏长轴呈冠状位扫描,获取肾脏最大切面,于肾门处测量肾脏最宽的直径;肾脏宽径参考值为5~7 cm(图36B)。
(3)肾脏厚度(即前后径):将超声探头呈水平位扫描(即肾脏横断面),获取肾脏最大切面,测量肾脏最厚部的直径;肾脏厚径参考值为4~5 cm(图36C)。
(4)肾被膜:肾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和肾纤维膜,二维超声显示为一条高回声带,观察其有无异常回声及是否连续(图37A)。
(5)肾实质:肾实质紧贴肾被膜内侧,分为皮质和髓质,髓质回声多低于皮质;肾实质回声均匀,其回声低于或等于肝脏和脾脏;成人肾实质厚度>15 mm(图37B)。
(6)肾窦:肾窦位于肾中央,其面积约占肾脏的1/2~2/3,其回声明显高于肾实质,二维超声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高回声区,其内可有直径<1 cm的管状液性暗区(图37C)。
(7)肾盂:是肾脏的一部分,呈圆锥形的囊状结构,下端通输尿管(图37D)。
选用2~ 5 MHz凸阵超声探头,具体操作方法见表4。
肾脏多普勒超声图像获取与常用测量
肾脏多普勒超声图像获取与常用测量
主要切面(冠状面) | 标准获取(操作方法) | 说明 | |
---|---|---|---|
肾血管彩色多普勒 | 图38 | (1)二维模式下获取肾脏长轴最大平面;(2)应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肾内血管;(3)正常肾彩色血流图可见彩色肾血管树,自主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弓状动脉至小叶间动脉及各段伴行静脉,均能显示血流分布直达肾皮质,呈充满型 | 血流分级:(1)0级:未检测到肾脏血流;(2)1级:肾门可见少许血流;(3)2级:叶间动脉可见血流;(4)3级:弓状动脉可见血流。通过肾脏彩色多普勒,半定量评估肾脏血流灌注情况,但受增益及彩色标尺大小等因素影响,不能单独依据肾脏彩色多普勒现象有无及分布来评估肾脏灌注情况 |
肾血管能量多普勒 | 图39 | (1)二维模式下获取肾脏平面;(2)应用能量多普勒显示肾内血管 | 能量多普勒不受血流方向及探查角度影响,且较彩色多普勒对低流速或细弱灌注敏感,但能量多普勒仍受增益、彩色标尺等影响 |
肾动脉血流频谱 | 图40 | (1)二维模式下获取肾脏平面;(2)应用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显示肾内血管;(3)应用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为2~5 mm,置于叶间动脉或弓状动脉 | 收缩早期血流频谱上升陡直,而后缓慢下降,在收缩早期可有收缩早期切迹,使收缩期频谱形成双峰,第一峰为收缩早期波峰,第二峰为收缩晚期波峰 |
肾阻力指数 | 图41 | (1)二维模式下获取肾脏平面;(2)应用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显示肾内血管;(3)选择叶间动脉或弓状动脉;(4)应用脉冲多普勒模式,取样容积为2~5 mm;(5)获取3~5个相似的多普勒血流频谱;(6)分别测量每个血液频谱的收缩期峰值速率和舒张末期速率;(7)计算肾阻力指数,肾阻力指数=(收缩期峰值速率-舒张末期速率)/收缩期峰值速率,测量并计算三个取平均值;计算肾搏动指数,肾搏动指数=(收缩期峰值速率-舒张末期速率)/平均速率,测量并计算三个取平均值;(8)取肾的上极、中部和下极的平均值,即每个肾脏的肾阻力指数和肾搏动指数;(9)采用相同方法测量对侧肾的肾阻力指数和肾搏动指数 | 不受血流方向及血流与声束夹角的影响,受肾内因素(血管顺应性、间质压力和静脉压力)和肾外因素(脉压、心率)影响。正常肾阻力指数在0.53~0.68,最高不超过0.7 |
肾搏动指数 | 图41 | 不受血流方向及血流与声束夹角的影响,受肾内因素(血管顺应性、间质压力和静脉压力)和肾外因素(脉压、心率)影响。正常值<1.45 |
患者仰卧位、闭眼,或将透明贴膜完整贴覆于眼睑上。使用7.5~10 MHz超声探头,高分辨优化设置;将探头轻置于上眼睑眼球的上外侧,轻微向头内侧倾斜小角度,可见一条线性低回声结构,其边缘清晰位于眼球后方,即视神经鞘;沿垂直于头骨的轴线,于双眼纵切面和横切面距离高回声的筛板后方3 mm测量视神经鞘宽度。
见图42。
(1)视神经应尽可能位于屏幕的中心;(2)视神经鞘需在眼球下(视乳头)3 mm进行测量,每只眼球2个平面各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3)需注意区分视神经鞘直径和视神经直径。
1.患者取仰卧位,低频超声探头(1.75~3.5 MHz)置于颧弓上方眼眶外缘与耳翼之间的颞窗,可获取中脑脑干平面。中脑脑干成像是超声颅脑解剖形态的定位结构,也是识别构成Willis动脉环的参照标识。
2.操作:取颞窗,位置在颧弓上方,眼眶外侧缘至耳前间区域,一般在耳前1~5 cm颞骨嶙部范围内。将此区分为前、中、后3个区域,即颞前、颞中和颞后窗;超声探头与颅骨表面垂直,横断面扫查;根据颅骨解剖大小,深度一般在14~16 cm;超声探头选2~2.5 MHz或4 MHz(去骨瓣),模式采用二维模式,首先显示典型中脑水平切面,二维图像标志为"蝴蝶形"低回声结构,见图43。
3.标准图像:(1)中脑脑干成像显示蝴蝶形低回声,见图43。(2)中脑脑干平面在彩色多普勒模式下可显示大脑中动脉及Willis动脉环,见图44。
1.在中脑脑干平面基础上,将超声探头向上倾斜,声束朝向头顶,获取第三脑室平面,明显显示双轨征,即声束遇到室管膜正交平面形成两条高回声线。此平面用于评估大脑中线结构位移,见图45A、图45B。
2.计算中线移位:经左颞窗进行中线移位检查,中线移位=(超声图像中左侧颅骨至第三脑室中间的距离-超声图像中右侧颅骨至第三脑室中间的距离)/2。见图45C。对应的CT图像测量中线位移,见图45D。
1.患者坐位、侧卧位或俯卧位,颈前屈,超声探头位于枕骨隆凸下方的凹陷部位(一般位于枕骨隆凸下2~3 cm),项中线左右旁开2 cm区域内。
2.枕骨大孔(延脑斜)平面解剖示意图:见图46。
3.标准图像: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即脑干,见图46A。在彩色多普勒下可显示单侧(或双侧)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呈"V"(或Y)型血流,见图46B。
(1)颞窗:患者侧卧位,超声探头置于颧弓上方,眼眶外侧缘至耳前区域,一般在耳前1~5 cm颞骨嶙部范围内,将此区划分前、中、后3个区域,即颞前、颞中和颞后窗,一般中青年为前中窗,老年人为后窗;(2)超声探头与颅骨表面垂直;(3)使用彩色多普勒模式,调整彩色血流标尺及彩色增益至合适的信噪比,同时适当调整探头位置及角度,寻找Willis动脉环的彩色血流图像(采用能量多普勒功能可使血管显像更佳);(4)以频谱多普勒取样测量血流速度参数。透声窗可显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颈内动脉末端;(5)正常大脑中动脉为红色血流影像,沿着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探查至中段(45~55 mm)和起始部(60~65 mm),记录近端大脑中动脉的最高血流速度信号。
(1)正常血流频谱图在心动周期开始首先出现一陡直上升的曲线称为上升支,达顶点形成频谱图最高峰为收缩峰,即收缩期流速(S1);(2)高峰后缓斜坡度下降形成下降支,约在下降支的上2/3处有一明显向下的切迹,切迹后下降支又再次上升形成一明显的小波峰,称为S2峰,即舒张期流速;下降支继续下降至最低水平称为D峰;(3)获取血流S1峰和D峰高度;(4)计算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平均流速=(收缩期流速+2×舒张期流速)/3,搏动指数=2×(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
一般选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0~10.0 MHz。
见表5,颈内动、静脉超声图见图50,锁骨下动、静脉超声图见图51,股动、静脉超声图见图52。
动脉与静脉的超声鉴别
1.超声探头位置:颈前(颏下至胸骨上切迹)。
2.超声探头方向:横切检查(横断面)和纵切检查(矢状面和矢状旁),分别显示气管软骨环结构。
3.深度:一般4 cm以内;根据需要显示气道各层及结构,以完整显示需观察区域的最浅深度为宜。
4.进行气道检查时,用于定位及作为参照物的解剖部位包括,舌体、腺体、食管、血管、甲状腺、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环甲膜、气管等。
5.管理辅助气道及人工气道的征象:气管内导管的双轨征,食管通气,双侧胸膜滑动征。
6.舌底切面采用凸阵超声探头,见图54;甲状软骨横切面采用线阵超声探头,见图55;环状软骨横切面采用线阵超声探头,见图56;声带切面采用线阵超声探头,见图57;气道纵轴和横轴切面采用线阵超声探头,见图58;食管纵轴和横轴切面采用线阵超声探头,见图59。
重症可疑骨折患者,尤其是影像学不能确定的肋骨或软骨骨折超声诊断价值较大。主要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沿肢体纵轴做圆周式正侧位扫查,首先,声束指向骨干,直至显示出骨表面不连续的强回声,然后顺时针旋转探头90°,行横切面扫查。超声探头声束尽可能与骨垂直,以减少回声失落。
在骨皮质与软组织交界面,表现为平滑的线状或弧形强回声,见图60。
超声显示骨皮质回声带连续性中断、错位、分离,断端间隙及其周围为无或低回声区。软组织厚度增加,回声减低,见图61。
主要使用高频线阵超声探头,检查时将探头置于与肌肉长轴一致并进行超声触诊,确定异常区域后,在肌肉放松及等容收缩时分别成像,旋转超声探头90°横切肌肉短轴,重复上述过程,与正常部位对比。
1.正常骨骼肌的肌纤维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每条肌束外周包绕肌束膜,每块肌肉外包裹有肌外膜、筋膜、薄层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显示为较强的线状回声,纵切面观察呈平行条状、羽状或梭形。横切面观察时,每条肌肉略呈圆形,肌肉呈中等回声,中间可见网状、带状分隔及斑点状中高回声,为肌束膜和肌内膜结构,见图62。
2.正常膈肌由三层结缔组织组成,超声显示两侧高回声(胸膜层、腹膜层)和中间混合型回声区(由无回声膈肌组织及膈肌内高回声筋膜组成),见图63。
3.异常肌肉的超声表现为肌纹理模糊不清,回声增强,呈云雾状或毛玻璃样,于肌间或肌肉与骨表面间出现液性暗区,呈类梭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区无血流信号,见图64。
超声探头沿外周神经走行(长轴)扫查,超声显示为条索状管形结构,其表面为神经外膜的连续带状强回声,内部为多条平行线性回声。沿外周神经横断面(短轴)扫查为圆形、椭圆形,内有散在点状回声结构,见图65。
心脏整体评估以定性评估为主,必要时再行简单测量。主要有两方面:(1)发现急性心脏事件[如心包填塞、严重限制性心包疾病、新发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可能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腱索断裂、室壁穿孔、急性心内膜炎、心腔或大血管腔内占位或血栓等情况],需紧急处理或请心脏专科协助紧急救治;(2)诊断有无合并慢性心脏疾病,为后续血流动力学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心腔大小及心室壁厚度的变化是重要的评判依据;右心室是可以急性明显增大的心室,右心室以外的其他腔室明显增大常提示存在慢性心脏疾病;心室壁的肥厚也常提示慢性压力过负荷。心腔大小及心室壁厚度的评估价值重大,因为慢性心脏疾病会影响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的判读及后续的血流动力学治疗。心脏整体评估包括心腔和心包评估、心室壁评估、心瓣膜评估及心脏血流评估,见图66。需注意的是,评估过程中需要有临床经验的医师协助,同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其他非超声检查方法进行全面评估。
以下腔静脉的评估为基础,同时结合心腔大小(如右心室大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面积大小)、收缩期乳头肌kissing征等辅助判断(表6)。下腔静脉的评估需要结合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尤其存在慢性右心功能不全时,下腔静脉直径增大并不一定反映容量过负荷。
以下腔静脉为基础的容量状态与容量反应性评估
以下腔静脉为基础的容量状态与容量反应性评估
步骤 | 切面 | 内容或要求 | 备注 |
---|---|---|---|
(1)确认下腔静脉 | 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 | 明确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确定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 如果图像不能获取或者不清晰,可尝试在腋后线获取经肝下腔静脉图像 |
(2)确认切面为下腔静脉内径最大切面 | 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 | 下腔静脉前后壁清晰锐利;微调超声扫描角度以确保获取下腔静脉内径最大切面 | 如果图像不能获取或者不清晰,可尝试在腋后线获取经肝下腔静脉图像 |
(3)评估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 | 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 | (1)下腔静脉明显纤细(直径<1 cm)提示容量不足,有容量反应性;(2)下腔静脉明显充盈固定(直径>2 cm)提示容量过负荷,无容量反应性;(3)下腔静脉直径1~2 cm,不能评判容量状态,此时应利用心肺相互关系、被动抬腿试验或扩容试验等直接评估容量反应性(表7) | 下腔静脉直径测量点位于下腔静脉距右心房入口2 cm位置,垂直于下腔静脉内膜;使用下腔静脉评估容量反应性时,在完全机械通气情况下(无自主呼吸),潮气量8~10 ml/kg,使用M模式,取样线置于测量点并垂直于下腔静脉长轴,测量呼气相和吸气相的下腔静脉直径(机械通气时呼气末为最小值,吸气末为最大值);下腔静脉膨胀指数=(下腔静脉直径最大值-下腔静脉直径最小值)/下腔静脉直径平均值×100%,下腔静脉膨胀指数截止值为15%;自主呼吸时下腔静脉塌陷度也可以判断容量反应性,呼吸状态对准确性的影响大 |
(4)进一步验证判断结果 | 经肝下腔静脉长轴切面,剑突下下腔静脉短轴切面 | 剑突下下腔静脉短轴切面可见下腔静脉明显塌陷,提示容量严重不足,存在容量反应性;剑突下下腔静脉短轴切面可见下腔静脉呈正圆形,提示容量过负荷,无容量反应性;经肝下腔静脉长轴切面验证下腔静脉状态及变化 | 本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下腔静脉的直径大小受个体差异及右心慢性基础疾病的影响,而充盈饱满程度更能反映容量状态 |
容量反应性评估
容量反应性评估
方法 | 评估指标 |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 截止值 |
---|---|---|---|
被动抬腿试验 | 抬腿前后VTI变化 | (抬腿后VTI-抬腿前VTI)/抬腿前VTI×100% | 10% |
微扩容试验 | 微扩容前后VTI变化 | (扩容后VTI-扩容前VTI)/扩容前VTI×100% | 6% |
补液试验 | 补液前后VTI变化 | (补液后VTI-补液前VTI)/补液前VTI×100% | 15% |
注:VTI为速度-时间积分
右心是静脉回流的终点,担负着将回流的血液输送至肺进而回到左心;其解剖和生理特点是壁薄,压力耐受性差,受室间隔影响大;既往认为容量耐受性好,现今发现容量耐受也差,但压力负荷的增高更易引起右心形态大小的变化,影响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并通过室间隔影响左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右心功能评估见图67。
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估见图68,(1)明确是否存在舒张功能不全及其程度分级;(2)明确是否有左心房压增高及其程度。定性评估是主要的评估方式,简单易行,可快速判断舒张功能不全,但不能精确地评估舒张功能不全的程度及左心房压。如果需要精确评估或者进行滴定治疗,则需进行定量评估。
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估:见图69,主要包括:(1)评估整体收缩功能障碍的程度;(2)评估收缩功能障碍的不同表现形式。以此为线索,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收缩功能障碍的原因,进行精准的心脏功能支持及对因治疗。临床以定性评估为主,必要时行定量评估。
肺的评估常用改良的床旁肺超声检查(mBLUE)方案或双肺十二分区方案、八分区方案,俯卧位时可使用俯卧位肺部超声检查(PLUE)方案。十二分区方案、八分区方案、PLUE方案由几个检查区域组成,每个区域检查结果如下:N模式:超声表现为A线或者2条及2条以下独立的B线;反映肺充气良好。B1模式:超声表现为多条B线,B线之间间隔大于7 mm。B2模式:超声表现为多条B线,B线之间间隔小于3 mm。C模式:超声表现为组织样征或者明显的碎片征,有动态支气管充气征,可伴或不伴少量胸水;反映肺实变。AT(atelectasis)模式:超声表现为组织样征,常有肺容积减小并伴多量胸水;反映肺不张。每个区域的最差征象为该区域的最终判定征象。若超声检查无胸膜滑动,用符号"×"标记。
mBLUE方案的定位方法是以患者双手大小为标准,检查者双手食指并排置于患者胸壁,于患者头侧的检查者手的尺侧缘贴于患者锁骨下缘,中指指尖在胸骨正中线处,确定定位检查点,在每个检查点进行肺部超声检查,见表8。
改良的床旁肺超声检查(mBLUE)方案
改良的床旁肺超声检查(mBLUE)方案
检查点 | 位置(图70) | 图像优化的要求 | 切面的要求 |
---|---|---|---|
上蓝点 | 位于头侧的手的中指与无名指根部之间的点 | (1)深度:要求超声图像上的胸膜线在屏幕的中上1/3处;(2)增益:超声图像的黑白无过暗或过亮;(3)图像稳定性:胸膜线以上组织及肋骨无晃动;(4)图像能清晰显示蝙蝠征 | (1)超声探头的中轴线与骨性胸廓完全垂直;(2)超声探头滑动方向与肋间隙走向完全垂直;(3)在超声机屏幕上蝙蝠征居中,胸膜线水平,上下两根肋骨在同一水平线上,胸膜线清晰、锐利;(4)在膈肌点位置可见肝/脾、窗帘征 |
膈肌点 | 超声探头于腋中线寻找膈肌位置 | ||
M点 | 上蓝点与膈肌点连线的中点 | ||
PLAPS点 | M点延长线与腋后线垂直的交点 | ||
后蓝点 | 肩胛下角线与脊柱间的区域(必要时可于腋后线、脊柱旁线间扫查) |
以患者的胸骨旁线、腋前线、腋后线、脊柱旁线将胸廓分为前、侧、后胸壁共6个区,每个区再分为上下2个区,共12个区(图71)。与mBLUE方案不同,该方案不是在某个检查点进行超声检查,而是在每个区域内滑动超声探头进行扫查。具体方法:在各区从其中线开始,探头的中轴线与骨性胸廓完全垂直(纵轴切面),探头的检查面完全接触皮肤,先向外侧滑行至分界线,返回至中线,再向内侧滑行至分界线,再返回中线。检查过程中要对图像进行优化。十二个区域检查完成后,对发现的实变、不张、胸水或者存在其他不能确定的征象时,需要对其再次进行仔细扫查;此时可将探头采用横轴切面置于该区域,前后倾斜探头进行扇形扫描,观察内容包括实变或不张的范围、胸水的量等。八分区方案不包括后胸壁的4个区,常用于超声肺间质综合征的诊断与评估。
适用于患者俯卧位时的肺部超声评估,其分区方法是以脊柱旁线、肩胛线和腋后线将背部分为3个部分,每个部分等分为上、中、下3个区,每侧除去被肩胛骨遮挡的区域,共16个检查区。各区域的检查方法同十二分区方案。
肾脏评估时需注意:急性肾损伤时,二维超声下肾脏结构经常无明显变化;多普勒超声检查肾阻力指数也不一定升高。
肾脏有效灌注不足是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肾前性灌注不足、肾脏后负荷增加(如肾间质水肿、肾静脉回流障碍、腹腔压力增高及尿路梗阻)均影响肾脏的有效灌注,故肾脏超声评估主要从血流动力学方面入手,寻找血流动力学治疗位点。见图73。
流程化诊治是超声信息的相互印证、检查过程的最优化、多系统信息的整合分析及重症临床规范化思维与行为。基于不同的侧重,流程化评估又可分为规范化诊治流程和系统性检查方案;前者侧重于规范重症医师的思考、分析思路及治疗行为,后者侧重于在规范的思维下的最优化的检查方案;无论是规范化诊治流程还是系统性检查方案,均是以临床思维为核心,应用于不同的疾病状态,两者相互配合,指导临床治疗。
1.血流动力学诊治六步法(以下简称六步法):可用于分析大多数重症超声检查方案的结果,满足多数血流动力学治疗的需求。当用于分析含定性评估方案[如急会诊超声检查(CCUE)方案]的结果时,可得到初步的临床结论,满足一般的血流动力学治疗需求;当用于分析含定量评估方案(如Advanced CCUE方案)的结果时,则可用于滴定血流动力学治疗;对需要更精细的血流动力学治疗时,可采用血流相关的超声血流动力学评估(flow related echodynamic evaluation protocol,FREE protocol)流程。
六步法包括心脏整体评估、容量及容量反应性评估、右心及左心功能评估,并包括外周阻力评估及组织灌注的可视化评估(表9)。外周阻力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间接判断法和排除法。间接判断法主要通过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和收缩末期面积相对变化来确定,如果均减小,低血容量可能性大,如果舒张末期面积大,收缩末期面积小,可能存在动脉张力下降(注意排除心脏高动力情况)。当临床出现低血压时,排除低血容量、梗阻、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后,即可考虑为动脉张力降低。
血流动力学诊治六步法流程
血流动力学诊治六步法流程
步骤 | 项目 | 内容 |
---|---|---|
1 | 心脏整体评估 | 以心脏整体评估流程分析超声检查结果,(1)发现需要紧急干预的心脏急性情况;(2)识别已存在的明显的心脏慢性疾病 |
2 | 容量及容量状态评估 | 以下腔静脉为基础的容量状态和容量反应性评估流程(表6、表7)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快速确定容量状态并评估容量反应性 |
3 | 右心评估 | 快速判断右心形态大小;室间隔有无受压和/或矛盾运动;右心收缩运动有无异常;上述异常是急性抑或慢性(图67) |
4 | 左心评估 | 以定性评估为基础(图68、69)评估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
5 | 外周阻力评估 | 间接判断法或排除法 |
6 | 组织灌注评估与肺水评估 | (1)利用肾脏血流评分来反映组织灌注状态;(2)利用肺部超声的肺水半定量评估来判断液体治疗的风险 |
2.FREE流程:主要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治疗,是在六步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肺动脉长轴切面、心尖五腔心切面,用于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评估(图76)。
3.心肺复苏的FEEL流程:FEEL流程(表10)主要观察心肺复苏患者心脏运动和解剖结构;鉴别假性与真性无脉电活动,并确定假性无脉电活动的病因(严重收缩障碍、严重低血容量、严重急性右心衰竭、心包填塞),及时准确判断自主循环恢复。
心肺复苏的FEEL流程
心肺复苏的FEEL流程
步骤 | 内容 |
---|---|
高质量心外按压,准备超声检查 | (1)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五个循环)(2)告知复苏团队准备进行超声检查(3)准备进行超声检查,查看超声机运行是否正常(4)患者准备:取不影响按压的合理体位,暴露检查部位 |
超声检查,获取图像 | (5)告知复苏团队检查脉搏,同时从"10"开始倒计时(6)宣告本轮复苏结束,并行超声检查(7)本轮心外按压结束前即将超声探头轻置于剑突下区域(8)最短时间内完成心脏剑突下长轴超声检查,3 s内未获取心脏图像即终止检查,重启心外按压,待复苏后重新行心脏剑突下超声检查或选择心脏胸骨旁长轴切面检查,获取图像 |
重启心外按压 | (9)若能获取心脏图像,则9 s后继续心外按压 |
讨论 | (10)与复苏团队交流,解释图像,讨论后继续抢救治疗方案 |
4.感染病灶快速筛查流程:见图77。
5.重症超声辅助撤离呼吸机流程(CCUAW):机械通气患者从最初开始机械通气➝脱机➝最终拔管需经历5个阶段,(1)治疗呼吸衰竭;(2)临床认为有脱机的可能性时进行脱机准备;(3)自主呼吸试验;(4)若自主呼吸试验成功,停用呼吸机,评估气道通畅度及痰液清除能力;(5)如果符合拔管指征,拔除气管插管。CCUAW主要用于脱机准备阶段,见图78。
6.深静脉血栓筛查流程:见图79。
7.血管穿刺引导及置管流程见图80。
8.气胸诊治流程:气胸的诊治需结合临床具体病情进行,见图81。
是经典的心肺超声检查方案,由心脏扩展的目标导向的创伤超声检查(eFATE)方案和肺部BLUE-plus方案构成,包括心脏5个切面(图5,图6,图7,图8,图9)和肺双侧10个切面(图82)。整个检查以定性评估为主,目的是评估心肺病理生理急性改变,用六步法分析后,结合临床资料判断导致急性呼吸循环事件的原因。
是在CCUE方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将原有的BLUE-plus方案改为mBLUE方案,在eFATE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下腔静脉短轴、经肝下腔静脉长轴两个切面,并增加了下腔静脉直径与形态、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三项基础测量,分别用来评估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输出效果。拓展评估可以包括颅脑、肾脏和胃肠三大脏器。该方案能定量反映容量、心脏收缩功能及心输出量,并能评估主要脏器功能,适合在六步法下进行目标导向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见图83。
是在3个特定检查区域内分别进行四个切面的检查,对与血流密切相关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精细检查评估(表11)。
血流相关的心脏超声评估检查方案
血流相关的心脏超声评估检查方案
步骤 | 检查部位 | 检查切面 | 评估内容 |
---|---|---|---|
1 | 剑突下区域 | 剑突下四腔心切面 | 右心室大小、厚度和运动度 |
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 | 下腔静脉直径和变异度 | ||
剑突下下腔静脉短轴切面 | 下腔静脉形状 | ||
经肝下腔静脉长轴切面 | 下腔静脉直径和变异度 | ||
2 | 胸骨旁区域 | 胸骨旁长轴切面 | 左心室收缩模式与流出道结构 |
胸骨旁短轴切面 | 左心室大小、厚度、收缩模式与收缩功能 | ||
右心室流出道切面 | 右心室输出量及流出道直径;肺动脉瓣及其血流频谱;三尖瓣及其血流频谱;肺动脉压力(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 | ||
肺动脉长轴切面 | 肺动脉宽度 | ||
3 | 心尖区域 | 心尖四腔心切面 | 右心房、右心室大小和运动度;三尖瓣反流及肺动脉压;左心房大小、左心室收缩模式与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与充盈压 |
心尖五腔心切面 | 左心室流出道结构与速度-时间积分 | ||
心尖三腔心切面 | 左心室流出道结构 | ||
心尖两腔心切面 | 左心房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 |
创伤患者适用eFAST方案进行快速有序的检查评估创伤累及的脏器及并发症,该方案要求快速完成8个部位的检查,见表12。
扩展的目标导向的创伤超声检查方案
扩展的目标导向的创伤超声检查方案
步骤 | 部位 | 评估内容 |
---|---|---|
1 | 右上腹 | 评估膈下区域,肝、胆囊、右肾、肝肾间隙、下腔静脉 |
2 | 左上腹 | 评估膈下区域,脾、左肾、脾肾间隙、主动脉 |
3 | 骨盆区域 | 评估膀胱、肠道和肠道间隙 |
4 | 剑突下区域 | 评估心脏、下腔静脉 |
5 | 右侧胸膜(腋前线第6~9肋间) | 评估血胸、膈肌破裂、肺实变/挫伤 |
6 | 左侧胸膜(腋前线第6~9肋间) | 评估血胸、膈肌破裂、肺实变/挫伤 |
7 | 右上胸部(锁骨中线第2~3肋间) | 评估气胸 |
8 | 左上胸部(锁骨中线第2~3肋间) | 评估气胸 |
重症超声具有问题导向、多系统整合、床旁实时及动态滴定的特点。当遇到临床问题时,选择恰当的超声检查及评估方案,根据评估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然后评估治疗效果,进行滴定和调整。采用CCUE方案和六步法指导临床诊疗的范例见图84。
超声检查具有操作者依赖的特点。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可能直接影响图像的获取和解读,因此,重症超声培训应规范实施,做到结合阶段性培训目标,合理应用培训模型,理论教学与操作技能并重,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认证相结合。
由于重症疾病监测和诊疗的复杂性,重症超声培训需结合临床流程进行。根据流程使用的场景、涉及的超声技术及临床整合的复杂程度分为逐步递进的层级,建立相应的理论内容、操作规范及培训目标。目前国际上推荐对培训内容与深度进行分层,建立有阶梯性的、分科目的教学体系。通过分阶段培训、临床实践、沟通反馈达到训练目标,最终通过考核认证,确保培训质量的均一性和可靠性。结合国际发展现状,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建立了重症超声培训规范,见表13。
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重症超声专项技术培训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重症超声专项技术培训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阶段 | 目标 | 要求 |
---|---|---|
1 | 初步理论和实践训练 | 网络学习和集中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和操作实践训练;专注于图像获取和解读,除了正常与异常影像辨识之外,还应包括基本的超声物理学、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中结合使用理论讲座、操作示范和案例介绍 |
2 | 专家指导下的实践训练,建立规范获取图像的方法和能力 | 学员应在经验丰富的培训专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一定数量的、流程化的超声检查,记录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组回顾分析 |
超声检查可以基于健康志愿者,也可以在重症患者实施,条件许可,超声模拟器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解剖结构、目标位置空间关系及设备操作 | ||
3 | 专家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建立超声影像对应的病理生理解读和初步的临床整合能力 | 学员可以独立完成基于实际病例的流程化超声检查,填写检查记录,培训老师与学员一起回顾分析影像,重点提高图像获取能力(图像质量)和解读能力。学员在培训期间应进行50次以上的实际练习 |
4 | 基于临床实践的能力培训与评估认证 | 考试由经CCUSG认证的专家定期实施。考试内容包括基本理论、设备操作、图像获取、图像解读、整合临床指导治疗等。如考核未获得通过,培训阶段可以延长,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实践达到培训要求,在培训的所有阶段均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重症医生进行监管,确保患者资料可信及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