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外科杂志, 2015,53(12) : 922-927.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5.12.008
一、背景

包虫病主要在我国西北九省区高发,其他省区多呈散发状态。2005年国家原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7省区包虫病血清阳性率为12.04%,超声检查阳性率为1.08%,患者达38万人。2004–2008年我国共报告10 790例包虫病患者,包虫病已成为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根源之一。

骨包虫病指细粒棘球或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骨骼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占所有包虫病的0.5%~4%,其中以脊柱和骨盆包虫病最常见(占60%以上),其次可见于肩胛骨、肋骨、四肢长骨等部位。临床上骨囊型包虫病最常见,而骨泡型包虫病则极为罕见。包虫在骨内生长缓慢,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产生症状。由于其起病隐匿及骨包虫的特殊生长方式,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患者往往就诊时已属中晚期,通常造成极其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为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治疗手段的资源和成果,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和新疆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外科学、检验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并结合现有骨包虫病治疗经验及查阅文献总结,起草形成了本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为骨包虫病患者选择更适合的治疗策略。

二、骨包虫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骨包虫病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引起的原发途径感染,继发性骨包虫病罕见。棘球蚴进入体循环在骨内的分布取决于局部血供和生长的活跃程度。病变通常自血供丰富、生长旺盛的松质骨、长骨干骺端或骨髓腔开始逐步发育成包虫囊。因此,骨包虫病以骨盆和脊柱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四肢长骨干骺端、肩胛骨、肋骨等部位。滞留于松质骨内的棘球蚴沿骨小梁间隙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棘球蚴虫不同,骨质破坏的机制也不同。细粒棘球蚴主要通过侵袭膨胀性生长方式引起骨质吸收、压迫和破坏,使位于松质骨内的幼囊逐渐扩大延伸,而多房棘球蚴主要通过侵蚀溶骨性生长方式引起骨质破坏,与骨结核和肿瘤类似,二者分别发展成囊型和泡型包虫病。骨囊型包虫膨胀性生长和泡型包虫侵蚀性生长的方式分别决定了其呈囊性和多房性导致的不同溶骨性骨质破坏的特点[1,2,3,4]。两型骨包虫病通常外围均无附加的纤维包膜,内面也无典型的生发层,但囊肿逐渐增大可突破骨壁侵及周围组织,形成类似肝、肺等软组织包虫病周围的纤维包膜,即外膜。

由于骨组织致密坚硬,骨小梁间隙狭小,限制了包虫向周围均匀扩张生长。因此,骨包虫的生长方式与肝、肺等软组织器官的包虫迥然不同,多是沿髓腔或骨质薄弱部位侵袭膨胀性或溶骨性生长。滞留于骨组织的棘球蚴逐渐发育成包虫幼囊后,在骨小梁间隙沿着阻力小的方向生长并在骨髓腔内扩展。当幼囊增殖扩大时,海绵状的松质骨被压迫、吸收和破坏,最终完成包虫的扩张和生长。

包虫的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内囊为虫体本身,由角质层和生发层组成。生发层分泌清亮囊液,同时不断长出含头节的生发囊和子囊。子囊的存在使包虫具有多房性的特点,其沿髓腔或骨质疏松部位缓慢生长,发展蔓延形成膨胀性、蜂房样或皂泡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光滑整齐,通常无炎症或骨膜反应。包虫所寄生的骨床,由于周围无软组织存在并与骨组织直接相邻,不能形成反应性纤维组织外囊,这是与其他部位软组织包虫病所不同的重要特征[5]。当包虫完全局限于骨组织内部时,患者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局部轻微疼痛。

骨包虫虽然受到致密骨质的约束,但包虫在骨髓腔或松质骨内不断增殖,逐渐蔓延侵犯至周围骨皮质,长期压迫使骨皮质萎缩变薄、膨胀变形并可突破骨皮质而侵及周围软组织。这一阶段患者通常临床症状加重,活动后尤明显,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或活动受限,此时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或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病变进一步发展到晚期,形成广泛的骨质破坏和缺损,同时包虫在软组织内继续生长,形成骨和软组织内包虫共存的混合性包虫。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块及病理性骨折,累及脊柱者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

三、骨包虫的诊断
(一)骨包虫病的影像学检查

由于骨包虫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临床早期多无特征性表现,各种原因导致的漏诊和误诊并不少见。随着X线、CT、B超及MRI等影像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为骨包虫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早期治疗奠定了基础。目前,应用于包虫病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上述检查均为诊断包虫病的重要方法。肝、肺等器官的包虫病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较为容易。但在骨包虫病的诊断中,通常需要结合各相关检查结果并进行全面分析才能避免漏诊或误诊。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包虫病的常用方法。在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早期首先表现为受累骨虫蚀样不规则的骨质吸收、稀疏和破坏,骨密度降低。继而出现圆形或类圆形囊状透光区,其间的骨纹理比较粗乱,有时波及整块骨,边缘清晰锐利,可见连续或不连续硬化带,但周围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为其特征。晚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亦可穿破骨皮质而侵犯软组织致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脊柱包虫病早期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随病变进展椎体呈不规则骨质破坏,外形变扁、增宽或被压缩呈楔形,侵入椎弓根和椎板致椎弓根结构不清等,与脊柱结核、肿瘤等疾病类似。包虫病首先累及椎旁和椎管内软组织时,X线片上无特征性表现。包虫病常见于椎体前部,一般不累及椎间盘,进入椎旁形成球形或半球形假性椎旁脓肿影,很少为梭形或向远处扩散,这是与脊柱结核和肿瘤相鉴别的主要影像学特点。骨包虫病继发感染时囊内可见死骨或钙化灶,囊壁可见连续或不连续的硬化或钙化[6]

2.CT扫描:

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较X线检查对骨包虫病的诊断更具价值。骨包虫病在CT片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骨质破坏,病灶边缘锐利清晰,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低密度骨质破坏区可为单囊性病变,也可为大小不等的多囊性病变。存在多个子囊时,CT片上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膨胀性低密度骨缺损簇集呈"葡萄串样",骨皮质膨隆、变薄、断裂或缺损。病变侵入周围或椎旁软组织后,形成软组织内多房性囊性占位,可有硬化环[7]。与X线检查结果类似,当病变首先累及软组织时,尤其是单囊性病变或椎管内包虫病,CT诊断缺乏特征性。

骨泡型包虫病较少见,X线片和CT片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无典型的囊性或多房性改变,边缘清,少硬化,欠规整,其中可见沙粒状碎骨。

3.MRI检查:

MRI在骨包虫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脊柱包虫的诊断。由于包虫呈多囊性生长,T1WI呈囊状、多房性低信号,其囊壁与肌肉等信号或呈略低信号,而子囊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与脑脊液相似,簇集呈"葡萄串样",其囊壁与囊内容物均呈高信号,且囊内容物信号明显高于囊壁,当囊内充满大小不等的子囊或排列于囊壁周边时,整个病灶呈玫瑰花状或车轮状。当包虫囊肿合并感染后,T1WI和T2WI均明显增强信号,以T2WI增强更为明显。骨泡型包虫病MRI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与结核和肿瘤非常相似。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边缘欠清,无典型的囊性或多囊性改变。其次,包虫侵入周围或椎旁软组织时,囊壁外可见均匀一致、连续低信号的外囊,同软组织包虫病的MRI表现相似[8]。另外,与X线和CT相比,MRI具有较好的软组织成像能力,对于各部位的包虫病,尤其是椎管内和椎旁的包虫病,MRI不仅能够明确诊断,而且可清晰地显示包虫囊肿的数量和部位,为进一步的分类和治疗提供依据。

4.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也是诊断包虫病的常用方法。实时超声检测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的囊性占位,并可对病变性质和发展变化进行实时监控,是目前诊断肝包虫病最重要的方法。但由于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超声检查在骨包虫病的诊断中较少应用。目前,超声检查主要用于流行区人群包虫病的普查、手术前包虫囊肿的定位及手术后的动态观察。

5.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在包虫病的诊断中较少应用,在骨包虫病的应用罕见报道。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显示受累部位的病变,但难以判断其性质,目前主要应用于多发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组织病理学检查:

穿刺针吸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但很少应用于包虫病的诊断。多数骨包虫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各种相关检查可以获得明确的诊断。因此,仅在临床拟诊脊柱肿瘤或结核等疾病而无更多证据排除包虫病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尤其是骨泡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二)骨包虫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包虫病属慢性寄生虫病,感染后可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一般不超过10%,偶达70%。包虫囊破裂或手术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有显著增高现象,但多数骨包虫病患者的血常规正常。因此,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在骨包虫病的诊断中作用有限。

2.免疫血清学检查:

血清免疫学检查是骨包虫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用方法。机体感染包虫后,体内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相应抗体,免疫反应的强弱取决于包虫的活力、包虫囊壁的完整性及包虫感染的组织和器官等。由于骨包虫病的包囊无外囊,且易向骨外侵蚀,使包虫组织和机体接触较多,因此,体内的免疫反应较强。包囊完整较包囊破裂患者的免疫反应轻,包囊破裂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包虫衰老、包囊钙化或包虫死亡,血清学检查往往为阴性。

目前,包虫病的血清学检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一类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包虫抗原。包虫病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囊液抗原、B抗原、头节抗原、泡球蚴抗原(Em2)共4种抗原并联检测,快速、简便、特异度高、准确性高、无需任何特殊设备,既能用于临床诊断又能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兼顾诊断和鉴别诊断[9,10]。血清学检查中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各种血清免疫学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除其自身特征外,易受到不同抗原、操作方法、阳性反应标准、皮内试验血清学反应及包虫所在位置、感染期限和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四、脊柱包虫的分型

脊柱包虫病可发生于脊柱的任何一个节段,以胸椎最为多见(46%~50%),其次为腰椎(20%~29%)和骶椎(20%~23%),颈椎最少,其中累及胸腰椎的包虫病占75%以上[11]。1928年Dew[5]根据脊柱包虫病的原发部位将其分为五型,分别为髓内包虫病、硬膜内髓外包虫病、椎管内硬膜外包虫病、脊椎包虫病和椎旁包虫病。其中90%发生于脊椎及硬膜外,而原发性髓内和髓外硬膜内包虫病则少见,不足10%。脊柱包虫病同时累及≥2个节段或受累节段的多个间室,临床上无法完全按照Dew分型进行分类,因此国内学者提出了混合型脊柱包虫病的概念[6]

五、骨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一)脊柱结核

患者有局部疼痛,少数有神经根激惹症状,可合并截瘫。结核患者多有全身症状,如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疲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全身症状。脊柱可出现后凸畸形,下腹部可触及包块。X线片可见椎体骨质破坏,CT及MRI检查可见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形成等。

(二)脊柱肿瘤

椎体及附件肿物多为转移性肿瘤。这些肿瘤均可压迫神经组织引起症状。症状出现处多无外伤史,呈进行性加重,神经损害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有关,休息症状不能缓解。累及骨性结构的肿瘤在X线片和CT片上多可见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累及椎管内或软组织的肿瘤应首选MRI检查。

(三)化脓性脊柱炎

临床上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和老人也可发病但甚少。脊椎感染可由椎体中心或边缘向椎弓扩展,也可先有椎弓感染再向前扩展至椎管和椎体。病变累及椎管内可产生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造成根性神经痛和截瘫。影像学检查与脊柱结核相似,X线片可见椎体骨质破坏,CT和MRI检查可见椎旁脓肿形成。

六、骨包虫病的治疗

骨包虫病包括骨囊型包虫病和骨泡型包虫病,其中骨泡型包虫病较为罕见,故以下论述以骨囊型包虫病为主。

(一)非手术治疗

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可完全治愈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较好方法,化疗可作为替代疗法。姑息性手术联合彻底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可以防止疾病复发。对于早期确诊的泡型包虫病,应在行根治性外科手术后服用抗感染药物;对于晚期确诊的泡型包虫病,无论手术与否,均应以抗感染药物治疗为主[12]。对于囊型包虫病,采用WHO推荐的首选药物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进行治疗,长疗程或多疗程反复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泡型包虫病,除阿苯达唑[13,14,15]或甲苯达唑外,还可以考虑应用吡喹酮。

1.适应证:

(1)严重骨或脊柱包虫病已经失去手术治疗时机或不能通过手术根治者;(2)骨或脊柱包虫病同时合并肝、肺等其他多器官包虫病者;(3)作为手术前后辅助用药,以减少复发、提高疗效者;(4)不能接受或耐受手术者。

2.治疗方案:

(1)阿苯达唑片剂(规格:200 mg/片):每人15 mg·kg-1·d-1,根据体重测算药量,早晚2次餐后服用,3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6~12个月或以上。(2)阿苯达唑乳剂(规格:12.5 g/L):每人0.8 ml·kg-1·d-1,14岁以下儿童1.0 ml·kg-1·d-1,早晚2次餐后服用,3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6~12个月。(3)甲苯咪唑:20~200 mg·kg-1·d-1,通常以40~50 mg·kg-1·d-1为宜,分3次口服,30 d为1个疗程,休息半个月后再服另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月。囊型包虫病者需用药1~6个月,而泡型包虫病则需延长疗程,久者可持续3~5年。

3.停药条件:

关于药物治疗骨包虫病的疗效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以下任何情况之一者,应停止继续服药:(1)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者;(2)用药后出现重度不良反应者;(3)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者。

(二)手术治疗

目前,应用于骨包虫病的手术方法包括单纯病灶清除术或刮除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腔内病灶清除联合残腔清理术、广泛根治性切除术、截肢术等。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腔内病灶清除联合残腔清理术和广泛整体根治性切除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和有效的方法。

1.扩大根治性切除术:

四肢、肩胛骨、肋骨[16]及锁骨等部位由于周围组织较少,局部疼痛、肿胀或包块等症状相对于脊柱和骨盆等部位出现得较早,可早期诊断且累及范围有限,因此临床上多有机会对四肢骨干、肩胛骨、肋骨及锁骨等部位包虫病进行广泛根治性切除,尤其是四肢骨干、肋骨及锁骨等部位。而脊柱和骨盆骨包虫病在临床上进展缓慢,症状隐蔽,加之脊柱和骨盆等部位位置深在,周围软组织丰富,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随病程进展,患者多因骨质严重破坏和周围组织广泛受累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或巨大占位性包块而就诊。因此,临床上能够早期诊断并进行扩大整体切除术的机会非常少见,手术复发率较高。

适应证:(1)四肢骨干、肩胛骨、肋骨及锁骨包虫病,以及单椎体、髂骨翼、耻坐骨支或S2~3以下骶骨对周围软组织侵犯较少的包虫病;(2)可以将病变充分完整暴露者,如单纯椎管内硬膜外包虫病;(3)未累及关节和神经血管者,如局灶性硬膜内髓外包虫病;(4)髓内包虫病,单纯棘突、椎板和关节突等附件包虫病;(5)累及横突或肋椎关节前方的椎旁包虫病;(6)可以接受和耐受手术者。

禁忌证:(1)可疑包虫病,而未排除其他疾病者;(2)严重骨或脊柱包虫病已经失去手术治疗时机或手术不能达到任何治疗目的者;(3)不能有效控制病灶范围导致周围扩散和蔓延者;(4)多器官受累不能接受或耐受手术者。

手术要点:根据各部位手术入路、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等选择切口。脊柱骨盆包虫病具体手术入路选择包括:(1)颈、胸和腰单椎体包虫病、累及横突或肋椎关节前方的椎旁包虫病和耻骨支包虫病选择前方或侧前方入路。(2)S2~3以下骶骨、坐骨支、椎管内硬膜外、髓外硬膜内、髓内和单纯棘突、椎板和关节突等附件包虫病选择后方入路。(3)不累及髋臼的髂骨包虫病可选择经髂后上棘沿髂骨翼至髂前上棘切口暴露髂骨内外侧。切口不应太小以满足术中充分暴露和病灶整体切除,暴露过程应仔细防止病灶破溃。如果包虫病合并软组织侵犯,手术过程中需要用氯化钠溶液纱布随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以免误入软组织病灶造成包虫囊液污染;对于局灶性硬膜内髓外包虫病,远离病变纵向切开硬膜时需要缓慢放出部分脑脊液至无明显脑脊液溢出或硬膜搏动后,再小心打开硬膜,进一步吸出脑脊液使局部无流动性脑脊液,然后用棉片在病变周围隔离保护神经脊髓。由于硬膜内髓外包虫病周围外膜极其菲薄,如果病变累及基底部范围较小,粘连不紧密可以将其完整摘除,否则应选择外膜内病灶清除,然后进行残腔清理。将病灶与周围组织完全隔离后,用氯化钠溶液纱布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通过线锯或摆锯分别断开病灶远近端或经关节离断使其完整切除。切除范围包括病灶外1~2 cm正常软组织和骨病灶外2~3 cm正常骨组织。创面彻底止血后用10%高渗性氯化钠溶液浸泡创面15~30 min,再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留置引流管并关闭切口。

2.腔内病灶清除联合残腔清理术:

四肢、肩胛骨、肋骨及锁骨等部位包虫病以往多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或刮除术,术中未能严格将包虫控制于残腔或腔内搔刮污染周围骨组织,术后复发率较高。据文献报告,其复发率为30%~50%。另外,部分严重骨关节包虫病、脊柱和骨盆包虫病患者就诊时多属于中晚期,骨质破坏严重且广泛,扩大根治病灶切除已不可能。因此,针对部分患者进行腔内病灶清除联合残腔清理术是目前治疗复杂性脊柱和骨盆包虫病唯一可行的方法[17]

适应证:(1)四肢长骨包虫病累及关节者,多节段或环脊柱混合性包虫病者;(2)包虫病广泛侵犯周围组织不能进行充分完整暴露者,骶骨、髂骨包虫病广泛受累或同时累及骶骨和髂骨但局限于1~2个主破坏区或囊腔者;(3)髂骨包虫病侵及髋臼和髋关节或广泛累及神经血管者;(4)儿童或青少年骨关节包虫病者,多次手术复发者;(5)可以接受手术者。

禁忌证:(1)可疑包虫病,而未排除其他疾病者;(2)严重骨或脊柱包虫病已经失去手术治疗时机或手术不能达到任何治疗目的者;(3)不能有效控制病灶范围导致周围扩散和蔓延者;(4)多器官受累不能接受或耐受手术者。

手术要点:根据各部位手术入路、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等选择切口。由于需要采取腔内病灶清除联合残腔清理术的四肢、肩胛骨等部位通常合并严重且广泛的周围组织侵犯,因此切口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就近、直接、安全、有效的原则以便直接到达病灶区;(2)单一切口能够充分兼顾病灶所累及部位,尽量不选择另外切口;(3)初始切口不需要太大,可在术中根据需要临时调整。暴露从远离病灶区开始并逐渐到达病变部位,用含氯化钠溶液的纱布隔离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于病变部位逐步扩大暴露范围并用含氯化钠溶液的纱布隔离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以免误入病灶造成包虫囊液污染。如果后方软组织内有散在或孤立的包虫,可将其连同部分软组织一并切除至椎板后方。小心清除侵蚀椎板或打开包虫周围软组织形成的主囊腔,用吸引器吸净囊液并取出其中的包虫子囊至骨病灶区。检查并清除所有部位包虫后向腔内注入20%高渗性氯化钠溶液浸泡15~30 min,吸净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残腔。如果明确软组织和骨包虫清除较为彻底,可将周围软组织囊和骨骼累及部位整体切除并进行稳定性重建;如果软组织和骨包虫清除不彻底或不能整体切除,可将周围软组织囊部分切除至骨累及附近,进一步清理后留置引流管并将残留软组织囊封闭。

3.稳定性重建:

临床上包虫病无论侵及四肢、肩胛骨、肋骨及锁骨等,还是脊柱和骨盆等部位,尽管累及范围广泛、根治困难,但很少破坏结构的稳定性,病理性骨折较少见。因此,除了广泛的根治性手术,一般不需要进行植骨或稳定性重建。四肢、肩胛骨、肋骨及锁骨等部位广泛根治性切除后,除四肢外,肩胛骨、肋骨及锁骨等其他非承重部位也不需要植骨或重建。四肢骨包虫病根治性切除后,如果骨缺损不大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自体髂骨、异体骨或骨水泥植入;对于骨缺损较大者,可采取同种异体骨或带血管蒂的自体骨等移植及内固定器械重建稳定性。脊柱和骨盆包虫病采取腔内病灶清除联合残腔清理术时,应尽可能减少后方结构的破坏,不仅可以避免使用内固定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术后复查。前路根治性椎体切除后,需要在节段间支撑植骨并进行坚强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技术同创伤、肿瘤和结核等疾病[18,19]。后路手术如果保留1/2以上椎体,仅需要单纯固定即可;如果将整个节段彻底切除,则需要在节段间支撑植骨并进行坚强内固定,类似脊柱肿瘤的手术。

(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术后残腔积液、感染:

术中缝合时尽量缩小残腔,并合理放置引流,术后注意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出现引流不畅致积液继发感染,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无引流液应及时拔管,放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大。术前、术中、术后注意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神经损伤:

因骨与软组织包虫病占位效应大且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紧密,有时为了完整切除病灶,术中可能对相应神经过度牵拉甚至切除相应神经。术后会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行康复理疗,如电刺激等。故术中应仔细分离神经并注意增强保护意识。

3.术后复发:

多为残腔内原位复发,其可能为术中小的子囊未发现,头节杀灭剂作用时间短,使黏附在残腔的细小子囊或遗留肉眼不能发现的原头蚴术后继续生长,在残腔内发育成新的包虫囊肿,而且生长很快。目前多用双氧水、10%高渗性氯化钠溶液杀灭头节,作用时间20 min,并用含95%乙醇溶液的纱布球擦洗。

4.其他治疗:

Schmid等[20]用伽马刀治疗1例脑包虫病患者,发现照射后包囊明显缩小,随访3年,病情稳定,无神经症状。谢增如和李震环[21]报道采用3种不同放射剂量照射骨细粒棘球蚴动物模型,细粒棘球蚴头节病死率在不同放射剂量上有明显差异。随着剂量的增大,头节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沙鼠病死率也有所上升。该研究结果表明,放疗可引起棘球蚴囊超微结构不同程度的改变和破坏,导致细胞凋亡和细粒棘球蚴头节死亡。一些学者认为,放疗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手术无法根治或反复复发的骨包虫病的治疗方法选择。伽马刀或放疗治疗骨包虫病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其疗效。

七、专家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基于病理形态结构,骨包虫病未在病灶周围形成一层纤维包膜,手术过程必须仔细,注意保护病灶周围正常组织,避免包虫囊液播散造成严重后果,术中预防性使用氢化可的松(100 mg)抗过敏。

推荐意见2:许多学者认为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骨包虫病,尤其是脊柱包虫病最灵感和有效的方法,而穿刺诊断骨包虫病属于相对禁忌。

推荐意见3:包虫四项等血清免疫学检查在骨包虫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临床工作中血清免疫学检查必须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检查结果以免误诊。

推荐意见4:脊柱包虫病的分型及完善对其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荐意见5:流行病学史、典型影像学特征、免疫学诊断在骨包虫病与其他疾病鉴别中有重要作用。

推荐意见6:阿苯达唑片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抗包虫病首选药物。

推荐意见7:具体手术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破坏程度及临床表现等情况综合考虑,其基本原则是简单、安全和有效。针对骨包虫病无外层纤维包膜的特点,推荐早期行扩大切除术。

共识经过关节、脊柱、骨肿瘤、创伤外科等相关专业专家的充分讨论,对骨包虫病的治疗技术形成了初步规范,旨在为广大临床医师治疗骨包虫病提供必要的参考。

八、骨包虫病治疗流程图(图1)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骨包虫病诊治流程
图1
骨包虫病诊治流程
参与本共识编写及讨论的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参与本共识编写及讨论的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俭(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文亚(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兴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伟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增如(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执笔专家:宋兴华

致      谢

志谢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磊磊在前期病例资料调阅、文献收集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PamirMN, OzdumanK, ElmaciI. Spinal hydatid disease[J]. Spinal Cord, 2002, 40( 4): 153- 160.
[2]
KarrayS, ZlitniM, FowlesJV, et al. Vertebral hydatidosis and paraplegia[J].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0, 72( 1): 84- 88.
[3]
IlekelS, ErahinY, ZileliM, et al. Spinal hydatid disease[J]. Spinal Cord, 1998, 36( 3): 166- 170.
[4]
PedrosaI, SaízA, ArrazolaJ, et al. Hydatid disease: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complications[J]. Radiographics, 2000, 20( 3): 795- 817.
[5]
DewHR. Hydatid disease:its path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 Sydney:Australian Medical Pub.Co, 1928.
[6]
盛伟斌刘毅徐小雄脊柱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J].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 1): 7- 12.
[7]
IplikçiogˇluAC, KökeF, BayarA, et al. Spinal invasion of pulmonary hydatidosis: computed tomographic demonstration[J]. Neurosurgery, 1991, 29( 3): 467- 468.
[8]
OzerAF, OzekMM, PamirMN,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spinal hydatid cyst disease.Case report[J]. Pamplegia, 1993, 31( 5): 338- 340.
[9]
付艳冯晓辉温浩包虫病八项免疫诊断临床应用的初步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23( 3): 242- 243.
[10]
刘大鹏冯晓辉张静萍包虫八项检查在骨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骨科杂志201030( 2): 198- 202.
[11]
BayseferA, GonulE, CanakciZ, et al. Hydatid disease of the spine[J]. Spinal Cord, 1996, 34( 5): 297- 300.
[12]
温浩杨文光维通人体包虫病诊断和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619( 3): 183- 191.
[13]
刘章锁杨文光温浩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作用的病理形态学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23( 4): 291- 293.
[14]
牛荣丽薛弘燮李志良阿苯达唑免疫脂质体的制备[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24( 1): 60- 62.
[15]
王建华温浩孙殿甲阿苯达唑的体内过程和剂型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015( 3): 187- 188.
[16]
张昌明张铸吴明拜肋骨包虫病一例[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 2): 129.
[17]
LamKS, FarajA, MulhollandRC, et al. Medical decompression of vertebral hydatidosis[J]. Spine (Phila Pa 1976), 1997, 22( 17): 2050- 2055.
[18]
SongXH, DingLW, WenH. Bone hydatid disease[J]. Postgrad Med J, 2007, 83( 982): 536- 542.
[19]
LiangQ, WenH, YunusA, et al. Treatment experiences of pelvic bone hydatidosis[J]. Int J Infect Dis, 2014, 18: 57- 61.
[20]
SchmidM, PendlG, SamoniggH, et al.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and albendazole for cerebral alveolar hydatid disease[J]. Clin Infect Dis, 1998, 26( 6): 1379- 1382.
[21]
谢增如李震环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的放疗效果[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26( 12): 1768.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