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理论体系的不同,血液病的中西医病名、疾病分型、诊断标准等混淆之处甚多。血液病中医标准化,不仅有利于临床医师、科研人员规范应用,方便学术交流,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为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重点病种和优势病种,其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虽在国内得以推广,但全球范围内尚未实施。本指南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8年)"[1]基础上,对MDS的中医病名、辨证分型、预后积分、中药治疗以及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进行规范,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秘书起草,经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病专业技术标准审定委员会讨论,以及专家多次修订形成本指南。
MDS无相应的中医病名可沿用,且西医病名也并不能较好地反映MDS本质,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血液病专业组联合建议,可创新命名为"髓毒劳",其含义为:"髓"代表病位,"毒"代表病性,"劳"代表病状[2]。
目前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2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3]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4]相关内容制定。
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五心烦热,重者衄血或便血,或皮肤紫斑,舌淡嫩苔少,脉虚大无力。
面色苍白或虚浮,纳呆便溏,腰膝酸软,畏寒怕冷,重者衄血或便血,或皮肤紫斑,舌淡胖苔水滑,脉沉细。
发热,汗多,常见衄血或便血,或皮肤紫斑,口干口苦,喜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根据MDS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按照中医证候对预后影响的权重[5],形成MDS中医预后评分系统,其中,<7分为轻证,7~12分为中证,12~17分为重证,>17分为极危重证,见表1。
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预后评分系统
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预后评分系统
预后变量 | 1分 | 2分 | 3分 | 4分 |
---|---|---|---|---|
气虚 | 气短乏力,或神疲自汗,或少食便溏 | 动则气喘 | 气息微弱 | |
血虚 | 面色不华,或唇甲淡白 | 动则头晕 | ||
阴虚 | 口干咽燥,或五心烦热 | 盗汗潮热 | ||
阳虚 | 倦怠嗜卧,或形寒肢冷 | 四肢浮肿 | 肠鸣泄泻 | 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 |
出血 | 1处 | 2处 | ≥3处 | 内脏/脑 |
发热 | 偶有发热 | 经常发热 | 发热持续不退 | 高热神昏 |
舌象 | 舌淡苔白,或舌红苔少 | 苔焦褐,或苔白腐 | ||
脉象 | 脉细,或脉弱 | 脉细弱 | 脉微弱 | 脉微欲绝 |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化瘀。
推荐方药:益气养阴方药可使用生脉饮合大补元煎加减。药物包括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白芍、天冬。解毒化瘀可口服使用含雄黄的中药制剂[6,7,8],如:青黄散[9,10,11,12]、复方青黄散[13,14,15]、六神丸[16]、复方青黛片[17]、定清片[18]等。或静脉使用砷剂[19,20]。
采用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预后积分,见表1。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70%~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69%~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雄黄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诱导恶性细胞的凋亡,促进病态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调节异常甲基化[21,22,23,24]。含雄黄的口服中药制剂包括:青黄散[9,10,11,12]、复方青黄散[13,14,15]、六神丸[16]、复方青黛片[17]、定清片[18]等。
雄黄水飞,干燥粉末,含砷量以二硫化二砷(As2S2)计算,不得少于90.0%[25]。
每日0.1 g(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25]。
血砷峰浓度≥140 µg/L者雄黄用量减半,血砷峰浓度≥940 µg/L者,终止使用[28]。
18~75岁。
胃脘不适、恶心纳差、腹痛腹泻、四肢麻木、皮肤瘙痒、皮肤角化、面部浮肿等。
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1]对毒副作用进行分级。①轻度:可以忍受,不影响治疗,也不需要处理,对健康无明显影响。②中度:难以忍受,需停药或处理,对健康有一定影响。③重度:危及生命,致残或致死,需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
二巯基丙磺酸钠,5 mg/(kg•次),肌内注射,第1日3~4次,第2日2~3次,以后每日1~2次,连用7 d。
执笔人:刘为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91)
审定专家:胡晓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91)
学术顾问:麻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91);陈信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北京 100029)
参与指南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列):王展翔(美国国家健康科学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州 IL60148);平野俊彦(东京药科大学,日本东京 192-0392);史哲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天津 300193);孙雪梅(江苏省中医院,中国南京 210029);陆嘉惠(上海市中医院,中国上海 200071);吴晓生(梅奥诊所,美国明尼苏达州 MN55905);杨同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血液病医院,中国昆明 650032);陈斌(湖北省中医院,中国武汉 430061);周永明(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上海 200437);胡晓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91);徐瑞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济南 250011)
利益冲突申明 除基金项目支持外,本文全体作者未接受过其他第三方的资助或服务,对文中所描述的药物、材料或器械均无个人或企业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