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凝血酶是由高效表达人前凝血酶-2(prethrombin-2)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经细胞培养生产、分离、激活和高度纯化后获得,与人体内源性凝血酶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具备与天然凝血酶相同的功能。它是一款具备更优生物安全性特征的重组凝血酶产品,因为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工业化生产人凝血酶,纯度和活性可以更好的控制。其生产过程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因此可以避免传统制备人凝血酶所面临的血液供应不足及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等问题,并且相较于已上市的动物血浆来源的凝血酶产品,也能更好地消除异种蛋白引起的免疫原性问题。重组人凝血酶的生物学比活性和纯度显著高于人或动物血浆提取产品,是一款高纯度、高比活性和高安全性的产品。本文参照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并结合目前凝血酶在中国的应用现状而制定,供临床医师参考。
凝血酶作为凝血机制中的关键酶,能直接作用于血液凝固过程的最后一步,促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很快形成稳定的凝血块,并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以进一步密封伤口并增强组织修复。此外,凝血酶还被证明是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增殖的有效刺激因子,其在止血的同时或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加速创伤愈合[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125I放射性示踪法,在大耳白兔创面模型中完成药代动力学研究(模拟肝创伤局部用药时该药在局部和可能被吸收入血的比率),在食蟹猴体内完成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从而评估该药物的临床应用特性和可能风险。大耳白兔肝创伤后局部给药研究结果显示给药后药物主要集中在给药局部部位,使用后 1~24 h极少量药物(<0.52%)从肝损伤部位吸收入血,表明重组人凝血酶在局部用药时发生因药物进入血液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很小。食蟹猴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注射后能迅速(5 min内)与血浆中的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而后又迅速被清除。食蟹猴皮下注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为(87.8±16.3)%。以上研究结果为国内获批上市的重组人凝血酶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结果,与国外已上市的重组人凝血酶产品发表的数据[
重组人凝血酶开展了在酸性、碱性条件下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酸处理(pH=3.0)后敏感;碱处理(pH=10.0)稳定性研究包括了蛋白质含量、生物学活性、纯度、相关蛋白含量4个维度探索,结果提示碱性环境下应在4 h内使用。
重组人凝血酶1 000 IU/mL溶液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40 ℃时重组人凝血酶溶液可以在10 min内生物学活性保持稳定且符合质量检测标准,≥50 ℃时样品活性开始显著下降。建议临床使用时在<40 ℃以下使用,在40 ℃时应在溶解后10 min内使用。
以单位时间内的喷雾体积作为评价喷雾压力剪切强度的替代指标,分别使用喷雾瓶和腔镜喷雾装置开展相关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喷雾装置的单位时间内的喷雾体积接近,喷雾压力剪切强度接近,且生物学活性均符合质量检测标准。喷雾压力剪切强度对重组人凝血酶的生物学活性无显著影响。
国内上市的重组人凝血酶进行过2项临床研究:(1)Ⅰ-Ⅱ期临床研究1项,共纳入83例患者,分3个部分评价了重组人凝血酶用于肝段切除术中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渗血和出血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并初步探索有效性。第1部分为剂量递增耐受性Ⅰ期试验,第2、3部分为随机、单盲和空白平行对照Ⅱ期扩展试验,分别评价不同剂量组(1 000、2 000 IU/mL 重组人凝血酶和空白对照)单独使用及联合可吸收明胶海绵使用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外用重组人凝血酶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与空白对照相当,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导致提前退出的不良事件;1 000、2 000IU/mL重组人凝血酶的6 min止血成功率相当(90%左右)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67%),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重组人凝血酶单独使用时6 min内止血成功率均达到90%以上。确定1 000 IU/mL作为Ⅲ期推荐剂量。(2)Ⅲ期研究1项[
国外上市的重组人凝血酶(ZymoGenetics 公司的 Recothrom)共做了7项临床研究:(1)Ⅰ期研究1项[
国内已上市的人血浆提取或动物血浆提取凝血酶均属于非高度提纯产品,执行标准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猪或牛血提取的凝血酶产品,每毫克所含活性成分应≥10 IU;人血浆提取的凝血酶产品,每毫克所含活性成分应≥100 IU。重组人凝血酶的比活性标准为2 600~4 000 IU/mg(即每毫克所含活性成分为2 600~4 000 IU),相较于血浆提取产品在比活性上的巨大差异,反映出了重组人凝血酶产品在纯度方面的显著优势。血浆提取凝血酶产品中包含大量杂质蛋白,重组人凝血酶相较提取产品极大降低了免疫原性风险。
动物实验止血疗效量效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00、300、1 000 IU/mL剂量下,止血时间、出血量与药物浓度有很好的剂量依赖性。与原研药物Recothrom 1 000 IU/mL相比较,100 IU/mL(
既往国内上市的凝血酶产品均为血浆来源制品(动物血或人血浆),随着血浆来源的日益缺乏,血浆产品的生产成本日益升高,人血浆来源凝血酶处于短缺状态。同时,人血浆产品潜在的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动物血浆产品带来的免疫原性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凝血酶的产量和应用。重组人凝血酶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生产的人凝血酶,与人体内源性凝血酶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不仅具备与天然凝血酶相同的功能且纯度和比活性更高,还能更好地消除血浆来源产品带来的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及免疫原性问题;其安全性及低免疫原性特征得到Ⅲ期临床研究验证[
手术创面的微小出血可分为肉眼明确可见的出血点和肉眼无法分辨出血点的渗血。凝血酶溶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特点,接触创面后可以有效地捕捉和覆盖创面出血点,起到止血并防止微小渗血的作用。此外,多项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凝血酶止血的同时还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引流量、加速创面愈合[
患有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疾病的患者(例如心房颤动)、或经历了某些能够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的手术或医疗程序的患者(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需要执行长期抗栓治疗。此类患者在行大手术或大型侵入性操作时,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管理非常重要[
他汀类药物使用人群广泛,是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规用药,除特殊情况外,术前不会常规停用他汀类药物;因有多项研究表明[
重组人凝血酶可用于成人经标准外科止血技术(如缝合、结扎或电凝)控制出血无效或不可行,促进手术创面渗血或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的止血。使用前每支用5 mL无菌生理盐水溶解成1 000 IU/mL的重组人凝血酶溶液,溶解后可直接喷洒在局部出血部位,或用医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浸泡后覆盖于出血部位的表面。
凝血酶类局部止血药在中国上市已久,其除了具有止血的功能之外,还可以有效刺激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增殖,因此凝血酶在止血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加速创面的愈合。相比于其他局部止血材料,凝血酶具有“无残留”的特性,其流动性特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局部止血治疗中的复杂多变情况,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可能性。重组人凝血酶的局部止血疗效得到了Ⅲ期临床试验验证,是具有更优生物安全性的一种凝血酶,推荐在合适的局部止血场景合理选用。
1.扁桃腺手术创面止血的应用[
2.前列腺摘除术中止血的应用[
3.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
4.肺癌根治术中止血的应用[
5.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中止血的应用[
国内上市重组人凝血酶在两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分别为Ⅲ期临床试验 ZGrhT002 和Ⅰ-Ⅱ期临床试验 ZGrhT001)中评价了安全性,313例使用重组人凝血酶的患者中仅3例发生了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均为1~2级(以临床观察和对症处理为主,且已解决或恢复),未发生≥3级不良事件,未发生导致过敏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
局部止血药物,严禁注射使用,仅用于出血组织表面,不可用于治疗大出血或动脉快速出血。
近年来,中国整体手术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良好的止血是手术安全进行的前提和保障。重组人凝血酶相较于其他止血产品,具有一定优势,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生产的凝血酶,不仅具备与天然凝血酶相同的功能,还能更好地消除血浆来源的凝血酶产品带来的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及免疫原性问题。重组人凝血酶相比于其他局部止血材料具有“无残留”的特性,其在快速止血的同时还能够防渗促愈,它的流动性特点使得它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局部止血治疗中的复杂多变情况,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