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中华烧伤杂志, 2019,35(8) : 561-5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8.001

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以下简称MEEK植皮技术)是继196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大张异体/种皮片打洞、自体皮片嵌入术,198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之后,又一项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新型自体皮移植技术。MEEK植皮技术引进中国已10年有余,在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的支持下,其在烧伤外科等领域临床救治中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受到国内烧伤外科等学术界的肯定和重视,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MEEK植皮技术在多次重大烧伤事故的抢救中被普遍采用,效果和反响良好。为使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项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优势,促使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并在进一步推广与普及中获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MEEK植皮技术中心协作组特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分享实际应用经验,经过多次讨论结合书面形式征求意见,最终制订《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临床操作规范》,包括MEEK植皮技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注意事项5个部分,供临床使用参考。

1 适应证

各种需行自体皮片移植的创面。(1)早期切削痂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的新鲜受皮创面。(2)行切削痂并暂用生物敷料覆盖后,无感染现象或无坏死组织残留的创面。(3)无明显感染的陈旧性肉芽创面,移植前必须削除陈旧性肉芽组织,形成新鲜受皮创面。(4)中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包括撕脱伤、挤压伤、黑毛痣切除等清创后形成的新鲜创面。

2 术前准备
2.1 全身准备

休克期度过平稳,生命体征和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无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争取在伤后3~5 d尽早实施手术。

2.2 人员分工

可按照取皮、制皮、切痂、清创的职责进行分组;在制皮组中,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MEEK植皮技术流程的医师主持。

2.3 手术物品及器械准备

备足血源、药品及敷料。手术空间中,应保证至少有2 m2的独立制皮空间;配备1张不小于1.5 m2的无菌操作台;准备1个无菌器械包,包内应配备生理盐水碗3个或4个,弯盘2只或木质切皮垫板2块或3块,手术刀4把(配22号圆刀片),无齿镊1把或2把,线剪或组织剪2把。

检查确保MEEK植皮机的部件齐全,包括软木盘承载器、MEEK植皮技术专用取皮机等,打包消毒灭菌。灭菌设备须在术前安装;检查摇动手柄能否将软木盘承载器送入刀架,进行切割;检查确保取皮刀动力系统正常工作。

2.4 估计植皮面积,计算软木盘、铝箔-聚酰胺双绉纱微型皮扩展套装用量

载皮软木盘4.2 cm×4.2 cm=17.64 cm2,可按17 cm2计。MEEK皮扩展套装根据扩展比分为4个类型,即1∶3、1∶4、1∶6、1∶9。扩展比1∶3双绉纱扩展后的覆盖面积为17 cm2×3=51 cm2,扩展比1∶4双绉纱扩展后的覆盖面积为17 cm2×4=68 cm2,扩展比1∶6双绉纱扩展后的覆盖面积为17 cm2×6=102 cm2,扩展比1∶9双绉纱扩展后的覆盖面积为17 cm2×9=153 cm2。植皮面积基本估算方法如下:成人每1%TBSA切痂面积为150~180 cm2,小儿每1%TBSA切痂面积约为实测患儿手掌面积。按照预计切痂面积、预选用的扩展比,准备微型皮扩展套装用量。例如,成人切痂面积40%TBSA,以每1%TBSA切痂面积所需植皮面积为150 cm2共计6 000 cm2。所备套装用量为:(1)扩展比1∶3套装用量=6 000 cm2÷51 cm2(扩展比1∶3套装扩展面积)≈118个套装。(2)扩展比1∶4套装用量=6 000 cm2÷68 cm2(扩展比1∶4套装扩展面积)≈89个套装。(3)扩展比1∶6套装用量=6 000 cm2÷102 cm2(扩展比1∶6套装扩展面积)≈59个套装。(4)扩展比1∶9套装用量=6 000 cm2÷153 cm2(扩展比1∶9套装扩展面积)≈40个套装。

由于四肢创面周径缩小,且创缘张力发生变化,切痂后的实际创面面积可能与术前预估面积存在误差,需重新测量、核实,故应再准确计算扩展套装类型、用量,避免浪费或不足。皮源相对充足时,关节功能部位尽可能移植扩展比较小的MEEK皮,以保证功能。

3 术中操作
3.1 切痂和受皮床准备

切削痂应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为准,尽量保留健康脂肪组织,以维持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严密止血,确保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创基应使用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次,再以淡碘伏或抗感染敷料覆盖,准备接受皮片移植。

3.2 取皮

应取厚度为0.20~0.25 mm的刃厚皮,建议采用MEEK专用取皮机,以确保切取皮片质量符合要求。供皮区应首选头皮区;其次为背部和肢体伸侧皮肤较厚的部位;足底因有较厚的角化层,若必须采用则应事先采取去角化层处理。

阴囊皮肤菲薄,同样是非不得已时才采用。取阴囊皮前,供皮区可用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配制比例1∶1 000)进行皮下浸润注射,待皮肤充分延展扩张后再切取,有利于切取刃厚皮并减少渗血。

取皮后,供皮创面无明显渗血时,应用生长因子、藻酸钙、生物敷料等覆盖,促进供皮区尽快愈合,亦可使用凡士林油纱覆盖,并适当加压包扎。

3.3 自体皮片制备

从聚酰胺双绉纱套件内取出配套的软木盘,用生理盐水浸湿备用,将取得的自体皮片以其真皮面向上平铺在垫板或弯盘底上。将软木盘整齐紧密地放置于平铺自体皮的真皮面,轻压将两者间气体排出,沿着软木盘间的接缝逐一切割皮片,形成以软木盘为载体的表皮朝外的自体皮片。仔细修剪软木盘周边多余皮片,使自体皮片大小与软木盘形状吻合,注意勿使所承载的皮片边缘超出软木盘。剩余的零星皮片可在软木盘上拼接,作为待切割的皮片。

3.4 微型皮片制备

切割自体皮片前,应先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湿润软木盘切割座顶盖即将接触皮片的一面,然后将载有皮片的软木盘以其皮片面向上放入切割座底座,合上顶盖,旋紧旋钮以固定皮片。将软木盘切割座置于切皮机螺旋杆靠近摇动手柄的一侧,使用气动马达启动切皮机(无马达则直接手摇),快速摇动手柄将皮片切割成14条宽3 mm的皮条。至此,完成第1次切割。

从切皮机螺旋杆上取下软木盘切割器,松开旋钮打开其顶盖。打开过程中应同时使用齿状楔,将其置于软木盘切割座顶盖上的凹槽处向下压,以保证皮条不在操作中粘在软木盘切割器顶盖上,使皮片仍保留在软木盘原位上。以上步骤同样适用于双软木盘切割座。顶盖打开后,将软木盘与切割器底座一起取出,将其旋转90°后放回软木盘切割座内,重复第1次切割的所有操作步骤即完成第2次切割。取下切割座并使用前述方法打开其上盖,取出软木盘,此时软木盘上载有196个边长为3 mm的正方形微型皮片。

3.5 喷涂黏合剂

将敷有微型皮片的软木盘按间隔5 mm整齐排列在无菌台面上。在距软木盘上方25 cm处向皮片表皮面喷洒黏合剂,静置干燥至少5 min,至黏合剂表面失去原有光泽。如黏合剂喷洒过多,则相应延长干燥时间。

3.6 更换载体

将聚酰胺双绉纱铝膜向下放在台面上,并将软木盘皮片面向下紧贴在聚酰胺双绉纱中央方形格区域,用力按压软木盘,确保皮片表皮面与聚酰胺双绉纱充分粘合。去除软木盘,使所有微型皮片都转移到聚酰胺双绉纱上,便可行皮片移植。也可在植皮前准备好相当数量的带有皮片的聚酰胺双绉纱,并以湿润的纱布覆盖备用。如果不立即植皮,可暂时不取下软木盘,以免皮片风干失去活性。

3.7 扩展双绉纱

双手同时捏住承载皮片的聚酰胺双绉纱的两侧凹槽处,横向牵拉展开。旋转90°后,同法再次牵拉展开。剪掉皮片区边缘多余的双绉纱,剥离铝膜。将载有微型皮片的聚酰胺双绉纱浸入生理盐水中待移植。

3.8 移植微型皮片

检查切痂后创面,保证无坏死组织残留,无渗血,创面润泽干净便可行微型皮片移植。从盐水中取出载有微型皮片的聚酰胺双绉纱,以所载皮片的真皮面覆盖受皮床。用刀柄将聚酰胺双绉纱下气泡推出、褶皱舒平。使每片双绉纱边缘无缝对齐,并用皮钉骑缝固定。保证微型皮片与创面紧密接触。四肢部分可以免去皮钉固定,但需用浸湿的抗感染纱布或绷带妥善固定。

3.9 包扎

双绉纱外用抗感染纱布作为内层敷料,以多层具有良好吸水性的纱布(有条件者可选用吸水性更好的碳纤维敷料)逐层加厚覆盖,最后用无菌敷料包扎,辅以均匀加压固定。难以固定的部位应予以四周缝线,打包包扎,防止术后移动。易动部位可以采取夹板、热塑夹板、石膏托等支具妥善固定。

4 术后处理
4.1 常规处理

术后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重点观察与感染相关症状体征及监测指标。及时治疗术后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局部护理注重肢体摆放、必要时妥善束缚制动,防止因敷料移动而影响皮片成活。观察术区包扎外敷料有无异味、污染、渗液、渗血等。

4.2 换药

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感染临床表现,术区外部敷料无渗液或渗血污染现象,一般可于术后5~6 d首次换药。操作时务必细致轻柔,细心逐层去除外敷料,避免微型皮片搓动脱落。

双绉纱若贴附良好,其下无积液、积血现象,则无须揭除,以减少机械损伤,加速创面上皮化,用抗感染纱布、无菌敷料再次均匀加压包扎即可。待微型皮片扩展融合,完成上皮化之后,双绉纱会自行脱落或浸润后脱落。

若双绉纱下局部有积液或积脓,可剪除局部薄纱,并及时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局部用抗感染药物,再次包扎,视创面感染情况加强换药。

双绉纱下若大范围积液,出现褶皱漂移,存在明显感染症状,则需及时揭除,进行创面冲洗、消毒,并予以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疗。

5 注意事项

对于混合度烧伤的削痂创面以及因对术后外形要求较高或一时难以精确判断创面深度而采取创面削痂的患者,可采用更替植皮方式,即削痂后创面先用生物敷料覆盖包扎,待4~5 d后揭除生物敷料,局部有新鲜肉芽组织形成,且残余坏死组织界线明显,此时可再次清创,后行MEEK植皮术,可提高植皮成活率。

对于延迟切痂患者,应认真评估全身及局部状况,切痂务必彻底,增加切痂后创面冲洗次数,加强局部抗感染药物的敷用。

创面范围大,供皮区相对不足者,可先选择一部分肢体、功能部位优先采用MEEK植皮封闭创面。其余创面可用生物敷料覆盖封闭,待行二次更替MEEK植皮。

遇创面感染时,均必须加强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措施,选择最佳时机,创造使用MEEK植皮的有利条件,确保手术成功。

全身水肿明显的早期切痂患者,因术后渗出多,常在术后1~2 d外敷料即被渗液污染。此时,更换外敷料务必仔细轻柔,避免皮片、双绉纱搓动,影响皮片成活。更换无菌敷料时,需平整紧密,再次均匀加压包扎。

植皮后,若创面聚酰胺双绉纱下无积液、积脓或无漂浮褶皱等现象时,应尽可能保留聚酰胺双绉纱,以避免微型皮片脱落,促进上皮细胞增殖融合。

《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临床操作规范》编写组

顾问:夏照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永华(北京积水潭医院)

吴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组长:葛绳德(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MEEK植皮技术中心协作组)

副组长:赵成跃(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MEEK植皮技术中心协作组)

专家组成员(单位名称以拼音排序、姓名以姓氏笔画排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庆连,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苏永涛,北京儿童医院齐鸿燕,北京积水潭医院沈余明、陈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昭宏,甘肃省人民医院周军利,广东省人民医院赖文,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德绘,贵阳钢厂职工医院龙奕,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李宗瑜,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光毅、朱世辉、唐洪泰,海南省人民医院潘云川,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庆富,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刘凤彬,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李孝建,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原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吕国忠,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冯晋斌,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陈向军,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石富胜,解放军第四医学中心申传安、贾晓明,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童亚林,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郑庆亦,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林国安,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浩、胡大海、陶克,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文军,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付晋凤,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沈运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旭、罗高兴、黄跃生、梁光萍、彭毅志、彭曦,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光华,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谭谦,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冯世海,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姚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宋国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一兵,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段鹏、雷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郇京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范琨珸,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保国,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赵连奎,苏州市立医院孙炳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才,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谢卫国,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贾赤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刘小龙,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袁福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牛希华、夏成德,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蒋妍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丕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旭盛,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达利、魏在荣

执笔:葛绳德、赵成跃(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MEEK植皮技术中心协作组)

编辑:中华烧伤杂志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